人工流产的危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国产青春片里的那些烂俗桥段,正是她们所奢
TUhjnbcbe - 2022/10/15 13:23:00

最近带给我比较深感触的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和《四月三周两天》,这两部不论在片名还是意义传达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它们俩都是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获奖影片,所以在气质上也有共通之处,既有人文关怀,又兼具*治批判。

先说《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它是年第70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获奖影片,这也是今年柏林电影节的第二大奖。

这个片名取的很巧妙,它源自于电影核心主题的提炼。

年轻的女孩奥特姆在意外怀孕之后想要解决烦恼,于是和自己的表妹一起踏上了堕胎之旅。

由于她们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规定未满18岁的女性堕胎必须经过父母同意,而奥特姆并不想告知父母这件事,所以决定去纽约完成手术。

两个年轻女孩来到大城市自然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危机,奥特姆原本以为自己只怀孕了10周,却在检查后被告知已经18周了。

除此之外,两人在纽约无依无靠,做手术的钱紧紧巴巴,没钱吃饭也没钱住酒店。

年轻漂亮又没钱的女孩能遭遇什么?

自然就是想要占她们便宜的男人了,表妹为了两张回家的车票和两顿饭求助了路上刚认识的男孩,代价则是和他短暂的“约会”了一夜。

这部以堕胎为主要线索的电影其实在*治性的表达上是比较弱的,即使有批判美国严苛堕胎法案的意图在。

说到这里,我先说几句关于美国的堕胎法案,由于在中国堕胎是合法的,所以很多人其实不太了解,在美国为了堕胎自由,无数人抗争了几十年。

上世纪60年代,在不威胁孕妇生命安全的情况下,美国有44个州是不允许堕胎的。而到了70年代,美国仅有18个州认定堕胎是合法的。

直到的“罗诉韦德案”才使得妇女的堕胎权受到了保护,原告罗声称自己遭到了强奸并怀孕了,但由于得克萨斯州的法律限制而无法进行堕胎手术,于是她委托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孕妇有权单独决定终止妊娠。

而韦德则是当地*府的检察官,他代表当地*府应诉,主张的是生命始于受孕,保护人权的主张里也应该包含保护胎儿。

经过四年多的诉讼,这桩案件终于迎来判决,美国最高法院的9名大法官中,有7名主张罗伊有权堕胎,这代表着罗胜诉了,也代表着美国承认了堕胎的合法化。

但自宣判的那天起,反堕胎团体就一直在争取推翻判决,又由于美国各州的法律不同,所以堕胎是否真正的合法一直都是有所争议的。

在特朗普上台之后,关于堕胎的限制性法规则越来越严苛,不仅允许医护人员出于“宗教信仰或道德理念”拒绝实施人工流产手术,更于年5月在亚拉巴马州通过了一项立法,它禁止女性在怀孕的任何阶段堕胎。

到目前为止,全美已经有16个州通过或准备通过堕胎禁令。

反堕胎团体一直强调堕胎是一种残忍的扼杀行为,这一点也在电影中有所露出。

当奥特姆透露出不太想要这个孩子的时候,负责接待她的医生就放出了“做流产意味着杀死婴儿,这是一种暴力”的视频。

但其实,胎儿在早期被检测到的所谓心跳其实是一种胚胎阶段的心脏活动,与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心跳不是一回事。

再说回到电影本身,有如此丰富的*治背景在,但它并没有在这个内容里面深挖,更多的其实是把视点放在了女性成长困境中,所以它更像是一部青春片。

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到种种困境,面对并长大。怀孕之后的艰难堕胎其实只是这部电影的外套,内里则是女孩儿们残酷青春。

先来看看片中的男性角色:

羞辱调侃奥特姆的男同学

总是暗戳戳讽刺女儿的父亲

每一次交班时都要揩油的超市经理

在地铁上骚扰两个姑娘的猥琐男

总想着占便宜的搭讪男

以及从没出现的孩子父亲

每一个面目模糊的男性角色都成为了两个女孩成长路上的暗礁,稍微一个不小心就被撞得人仰马翻。

在手术前,奥特姆接受询问,随着提问与回答,我们终于知道了片名的含义。

而通过这一段长达5分钟的固定长镜头,我们也拼凑出了这个少女的情感关系上所受到的巨大伤害。

电影没有用画面去回溯那段经历,却通过女孩逐渐激动失控的神态勾勒出了那段经历的惨痛,这一段也是电影最戳人的部分。

这部电影并没有在情节上构建大型冲突,就是用两个少女经常性的局促不安来作为切口描绘女性成长之困境,除去被侮辱与损害之外,那些被内衣勒出的红印、痛经时苦楚以及总是期待成为男性的幻想。

作为女性观众来说,这些小细节非常能打动我。

但片中那个总令两个女孩略显笨拙的大箱子其实有点强行加戏的味道在,在故事里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只沦为了导演表达的工具,有点可惜。

其实聊《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就不能不提到《四月三周两天》这部电影,相比于前者的轻巧,后者则更为深刻地展现处在严苛*治制度下,女性因为无法掌握生育自由而带来的痛。

《四月三周两天》获得了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棕榈,它是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同样讲述了一个一人打胎一人陪的故事。

四个月三周是女孩加比塔的怀孕周期,两天则是她处理完这个烦恼的时间。她在舍友奥蒂莉娅的帮助之下进行了一场艰难的打胎之旅,还为此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在正式聊这部电影之前,我还是要先铺垫一下故事背景,以便不了解的人更好地理解。

电影的背景设置在年的罗马尼亚还处在齐奥塞斯库的统治之下,早在年的时候,法案就是在他的统治下被通过的。

所谓的“法案”就是规定在罗马尼亚,女性只要没有超过45岁,或者没有生过至少5个孩子、或孩子不是强奸和乱伦所带来的产物、或者不会因为这次生育而危及生命的话,那么她是不能堕胎的。

也就是说其实绝大部分女性都是不能堕胎的,不论你是不是想要这个孩子。而为了严格地执行这个法案,罗马尼亚整个社会都是被严格控制的:

买不到避孕药

女性每个月都要被进行妇科检查

如果被查出怀孕,那么将会被盯着,只要她顺利分娩为止。

齐奥塞斯库还规定民众不能离婚,每对夫妻都要生至少4个孩子,不能生育的女性要交纳税金,堕胎的人将受到判刑和囚禁,没有医生可以做这种手术,并且女性的月经要受到严格地检查与盘问。

《四月三周两天》的故事就诞生于如此高压的环境之下,怀孕的女孩没办法只能找江湖游医私下堕胎,地点则选在外面的旅馆中,而噩梦也就此展开。

这部电影对于“痛”的表达能更令我感同身受,它那种血淋淋的伤害掰开揉碎在观众眼前,你想逃也逃不开。

想要堕胎的女孩钱不够,面对医生的要挟,只能用肉体付账,一个还不够,两个女孩都遭受痛苦。

当奥蒂莉娅为了好友而跟医生上床之后,她冲进了浴室,镜头就那么拍着背对着我们的女孩,随着微微晃动的镜头,我似乎也感受到了那份无助。

这部电影在不少地方使用了定焦长镜头,把人物放在了一种被审视的角度上,当奥蒂莉娅安顿好朋友,去男友家参加家庭聚会的时候,就有一段长达7分钟的长镜头。

奥蒂莉娅在周围的高谈阔论当中显得极为焦虑不安,那种尴尬与局促被摄影机完全地捕捉了下来,它强迫我们进入场景,和人物一起经历了这场尴尬和等待。

它没有切入任何加比塔那端的镜头,我们和奥蒂莉娅是一样的,不知道对方现在的情况如何,一切都充满了悬念。

同样,《四月三周两天》中也包含有大量手持摄影所带来的晃动,更加将当时恐怖、焦躁的氛围烘托了出来。

当奥蒂莉娅包里带着朋友打下来的死胎在街上找地方处理时,镜头随着她的呼吸和动作一起晃动,恐慌感更是如影随形。

这部电影无时无刻的在让观众感觉到痛,不论是被放置进体内的探针,还是五官清晰可见的死胎,都向观众展现了严苛制度对女性的剥削。

影片的结尾两个女孩约定好对于这件事将闭口不谈,但再也不提起真的能抹杀掉伤痛吗?

这种电影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表面上是在讲两个女孩的经历,其实是在诘问、审视整个社会体系。

其实今天聊的这两部电影都跟堕胎有关,以前嘲笑俗套国产青春片的时候总说“没有打胎的的青春是不完整的青春”,其实这样一看,能自由地选择生或不生,也已经算是一种奢侈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产青春片里的那些烂俗桥段,正是她们所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