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流产的危害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章评述
TUhjnbcbe - 2022/7/26 17:39:00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在匆忙中,第一周就溜走了,第二周又悄无声息地来了。我发现这学期我可以稍微静下来一点了,也逐渐习惯和喜欢上现在的状态。我很喜欢现在的感受,原来爱,真的可以让人坚定和自信。周末认认真真的看了这本书的第三章,发现精读其实比泛读能收获更多的东西。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并不在于多,而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主要就是讲述非遗“活态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但三小节是基于非遗文化的本质之下的。文化,是文化人类学非常看重的概念之一。可以说,文化是根本!我们知道,目前我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是极具的。人类社会当下已经历了从蒸汽机,到电气,到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等四个阶段的工业革命,通过这样递进式的不断深化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超越工业文明,进入到一个智能化和知识化的新型社会,这是需要高科技和高人文同时发展的。这种社会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人类不仅在开发自然资源,也在开发人文资源;其在建构一个新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在建构一个新的人文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将要努力的目标是物质和人文的发展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在未来的社会里,没有文化就不会有经济,没有文化就不会有生意。非遗的活态传承体现在个体与社会传承的两个层面的内容。个体是以类似于传统商业、家庭手工业的方式传承的,他们不同派系之间缺乏交流,所以传承的变异性不大,只是说延续了传承脉络的稳定。但社会传承更多体现在地缘、民族为单位,类似于民间知识、生产技术和民俗活动等,这种活态则显得更为宏观。但是对于传承,是不可能一层不变的,可能不变的只是这项活动的精神内核,内外在的表现形式则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一定是动态变化的。

非遗的地域性很简单,不同地方会产生不同的非遗。但什么是社会认同的秩序呢,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层面,一是公认,一是自认。“自认”的标准是彰显“社区赋权”的根基性立场。年《公约》在界定非遗时述及(第二条):“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从上述定义出发,相关社区实则是特定非遗的持有者和价值认定主体。也就是说,非遗的价值不再由社区之外的“他者”来确定,而须由其文化主体来衡量。其次,相关社区不仅承担着非遗代表作项目的确认工作,还在有关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等等,都由该地负责。“公认”标准则突显非遗保护的普遍价值观。相较于“自认”标准,“公认”实质上彰显着教科文组织更高层次的考量标准和评判尺度,是教科文组织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对“非遗”及其价值作出的进一步界定和限制。“非遗”的一个鲜明属性在于,这种无形文化属于全人类,由全人类共享。这一属性显示了其与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极大差异,同时也表明“非遗”的话语系统内不存在“专属于某一国家或民族”的存在形态。既然“非遗”属于全人类,那么,这种文化理当反映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关切,教科文组织所命名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这种鲜明的立场和态度。

最后,非遗的民族性,情感的自在与自觉则体现在非遗能给我们带来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十九大报告中曾深刻阐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体现文化自信,非遗也能体现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就像我们说,非遗也可以分成有形与无形,有形就是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而内在的无形,则是非遗的文化张力,即穿越历史得以传承和积淀所形成的“境界”和“气象”,其所蕴藏的民族记忆、身份意识、文化脉络、精神寄托、自信自觉等构成了玄妙的“无形”。从“有形”到“无形”,从眼中所见到精神所依,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赋予了人们艺术性的曰常生活及审美情结,也是今天我们所讲的“乡愁”和“家国情怀”的精神故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章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