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建议阅读时长14分钟
本文由《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授权发布
作者:孙杰远
摘要
人工智能在三次发展浪潮中,不仅实现了技术上的颠覆性变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建构了新的文化体系。智能化时代的文化之所以产生变异,不仅是因为技术表征的方式日益智能化,更是因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新建构人类的生活方式。对智能化时代文化变异的本质、特征及影响等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应对策略,是确保人类自身永续发展的根本性前提。在此之前,对智能化时代的技术表征进行归纳,有助于理解文化发生变异的技术性因素,包括应用情景生活化、应用范围广泛化、应用群体大众化和应用技术智能化等四个方面。随之而来,智能化时代的文化变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之变、文化符号之变、文化认知之变以及文化传承之变等方面。针对智能化时代的文化变异,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智能技术的文化本质、重构智能化时代的教师文化共生观、重构智能化时代的学习模式,以及重构智能化时代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教育应对。
关键词: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文化变异;技术性因素;文化内涵要素;教育应对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个科学领域,被称为21世纪三大支柱技术之一(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其发展的第一次热潮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科学家通过“逻辑专家”的“推理和搜索”方法,来解决诸如迷宫探索和各种棋类博弈问题,但是无法解决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依托知识表征和推理模式的进步,开发了各种“专家系统”,让计算机能模仿专家去工作,促使人工智能出现第二次发展热潮。但是,这些“专家系统”依然表现出推理能力弱、实用性差的缺陷。在世纪之交,运用大数据的“机器学习”迅速崛起,计算机的“深度学习”能够开始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进行分析学习,使人工智能进入到第三次发展热潮。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在不断改变各行各业的生产和工作方式。美国奇点大学公布了一张计算机性能指数级数发展图,预测年的计算机性能在机器学习的支持下,开始全面超越人类,对人类的固有文化形成挑战和威胁。当人工智能高度融入到物理系统,并能够进行自我修复、完善和复制的时候,会不断地对人类的生活和文化造成巨大冲击,使之产生变异。
一、文化变异概论
1.文化变异的本质
文化变异(CulturalVariation)在英美等国家中也被称为“文化变迁”“文化进化”“文化转变”等(郑金洲等,),是文化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文化人类学中常使用“文化变异”一词,来表达近现代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文化内部的变异(张治玲,)。对于文化变异的本质,学界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研究者认为文化变异指传统文化的转变,指社会变迁与外来文化共同影响下传统文化所出现的一种断裂、逆转等变化,甚至呈现出与传统精神文化、日常生活方式相背离的文化与社会生活状态,包括内外两种因素下发生的冲突变异(和梦菊,)。有研究者将文化变异看作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改变自身原有的性质和特点的变化(罗连祥,)。有研究者将文化变迁看作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的变化(孙本文,)。有研究者把文化变迁定义为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司马云杰,)。还有研究者将文化变迁解释为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大多数成员逐渐放弃旧的行为选择标准体系而接受和形成新的行为选择标准体系的过程,是社会变革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构的重新组合(刘云德,)。
概而言之,文化变异的本质在于,当文化受到自身内部或外部变化的影响而出现碰撞、冲突、交互时,因为价值体系在内等重要组成部分的变异,使文化在整体性质发生了转变(郑金洲等,)。该转变影响整个文化结构,包括文化断裂与文化传承等现象(许苏民,),将造成文化内部的发展、变化与新生,抑或消亡和瓦解(和梦菊,)。
2.文化变异的特征
拉尔夫·林顿曾指出“所有文化,即使是最简单的文化,都处在持续变化之中”(Linton,)。也就是说,凡是文化均会发生变异,文化变异具有普遍性。可以说整个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文化不断变异、演进的过程。尽管不同的文化类型,以及不同时期文化变迁的方向、速度和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整体而言,文化变异具有如下特征:
(1)以异质文化的碰撞为条件
一般而言,文化变迁有两个动因,一是民族内部的社会发展,二是两个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间接触所引起的在生活方式上发生的变化(克莱德·M·伍兹,)。无论是民族内部的社会发展,还是两个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民族之间接触,都意味着不同特质的文化元素出现于既有文化中,也意味着这些不同特质的多元性文化相遇时,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定程度的碰撞与冲突,进而对既有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引发既有文化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差异、多元甚至冲突的文化的出现或存在,为文化变异提供了基本条件。
(2)以同化(自我更新)或顺应(融合顺化)为基本方式
文化变异并不等同于全盘否定“原有”文化。文化是民族生活的历史积淀,是整合而凝结成的传统,是一个社会得以延续的基础条件。任何文化的变异与发展,都是建立在自身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自我更新或融合顺化。前者是文化主体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等,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与自身文化相协调的异质文化特质,吸收其有益于改善和发展自身文化的部分,并将其纳入自身现有文化体系中,以克服既有文化的不足,并丰富与拓展既有文化。后者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接纳与自身文化协调或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质,互相吸收、融合、改变而形成新的文化特质,以在不断变化、改进的过程中逐步促成文化的发展。
(3)以创新与传承为导向
文化变异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文化间不断碰撞、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历史性过程。文化变异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导向是创新与传承。文化变异过程中,文化主体被迫或有意识地改造不合时宜的旧的文化因子,不断吸纳、认同、内化符合人类成就其美的追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的新样态。同时,文化主体还要有意识地维持和保护原有文化中的特有精华的延续性。这既是文化变异的根基,也是文化在变异中最优化发展的基础。创新与传承并重,将有利于人类文化在实现进步的同时,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进而实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4)以文化整合为结果
“文化的各组成要素和部分往往并不是协调一致的,有的要素和特质发生了变化,而另一些却尚未相应地进行变革”(郑金洲等,)。这就需要依据社会的接受程度,使不同的文化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适应,以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此即为文化整合。可以说,文化整合是“文化变迁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文化变迁过程中文化传承、发展与创造的结果,文化整合也意味着新的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实现文化变异,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发展,进而逐渐形成了不断演进的人类文化共同体。
3.文化变异的影响
(1)对人的影响
文化变异对人的影响往往体现为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样式、社交形式、表达方式、认知方式、人际关系及身份认同感等产生潜移默化的、整体式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普及,人类的价值观念更加趋向自由、开放、包容、多元;人类思维中的辩证化(杜森,)、整体性、关联性、容错性(张义祯,)、创新性、发散性大大增强;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的到来,极大提高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智能化水平;人类社会交往逐渐从线下移至线上,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