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老人有了宽敞明亮的工作间。
老人绣艺娴熟。
丈夫成了“贤内助”和第一观众。
指导孙媳妇绣艺。
自己穿针引线不输年轻人。
绣品的主题,有的继承了传统,有的紧跟时代的步伐。
“绣得好花,嫁得好人家”。这是40年前流传于湖口县的一句俗语,可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就显得有些陌生。在机械化代替手工的今天,绣艺就倍显珍贵。“绣花”就是人们所说的刺绣。它是以绣针引各色彩线,在织物上“锦上添花”,各具形态,分为“半手工绣”和“纯手工刺绣”。湖口绣艺工序简单,工艺讲究。工序为构思、剪样、贴花、配线、上绷、刺绣、装裱或制衣。通过针法和线质、线色直观彰显效果。
家住该县流泗镇红星村的周宝妹,今年75岁,是市级“非遗”湖口绣艺的传承人。6月28日,记者来到流泗镇集镇,走进她的家,看见她的工作室内摆放着老虎鞋、上桥鞋、公子帽、围裙等绣品,一件件色彩艳丽、形态各异。
据老人介绍,她自幼喜欢剪花,从16岁起开始跟着母亲学绣花、绣鞋,这样一绣,就绣了59个年头。如今,穿针引线、剪花样、配线等10余道工序一样都不会落下。在指尖的翻飞间,一件件精美的绣品就呈现在了眼前,让人难以相信这些作品出自一位75岁的老人之手。谈到如何传承好绣艺,老人说,孙媳妇很喜欢这门技艺,而且绣得也不错,成了绣艺的传承人。在村民和绣艺传承人的言谈中,能让人感受到有着近年历史的湖口绣艺已经融入到当地民俗生活当中。新屋装修、服饰装扮、婚丧寿庆等都可以体现,是传统文化创意发展的源泉,留住了乡愁,寄托了乡情。
□本报记者欧阳海员文/摄
来源:浔阳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