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是全国重要的高寒草地畜牧业生产区域,牦牛是当地最重要的家畜品种资源。由于高寒牧区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当地畜牧业生产的生态化发展一直是国家的重要研究课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甘肃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余四九就开始了对牦牛的科技攻关。
在高寒牧区的绿野之上,余四九将自己的事业与被称为“高原之舟”“雪域之魂”的牦牛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用近40年的时间,把畜牧科研人的生态梦想写入了草原的每一阵风里,造就着新时代草原“万物生长”的景象。
破解牦牛之谜的探究者
你了解牦牛吗?
牦牛是一个神奇的物种,90%以上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这里,海拔~米,年均气温0℃,最冷时可达-40℃。尽管生态环境极其严酷,牦牛却成为唯一能适应这一高原特殊生态环境的牛种,为当地牧民提供乳、肉、毛绒等产品,是高原上畜牧业经济的重要支柱。
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类对牦牛的认识还很粗浅,对牦牛的生殖生理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余四九就是这个领域的拓荒者,从研究生阶段起,他就开始了对牦牛的生殖生理研究和科研攻关。几十年过去了,一个个牦牛之谜被破解,一项项科研空白被填补:
通过对皮肤、肺脏、心脏以及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各主要组织器官的系统研究,余四九和团队首次弄清了牦牛各相关器官的组织解剖特点及其与高原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征,揭示了牦牛适应高寒低氧的形态学基础;
通过对相关体内细胞因子和环境应激因子在体内主要器官的分布、变化规律及相互调节的研究,余四九和团队揭示了牦牛主要器官适应高寒低氧的分子机理,为利用牦牛高原低氧的适应性特征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通过对牦牛不同生殖阶段主要生殖激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发情排卵的调节机理,余四九和团队首次建立了通过分析激素的手段监视牦牛发情、适时配种、防止空怀等卵巢活动的有效检测方法;
通过对不同生殖阶段牦牛卵巢、胎盘及胚胎细胞凋亡的规律及影响其凋亡相关因素的分析,余四九和团队首次从细胞凋亡的角度全面揭示了牦牛不同生殖阶段生殖生理的特点,为防止胚胎异常发育、早期流产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探讨外源性因素对不同生殖阶段和不同来源胚胎发育的影响及调控机理,余四九和团队首次为牦牛辅助繁殖技术的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余四九一刻不怠地疾驰在科研路上,往返于实验室和牧区之间。他是草原的守护者,也是牧民的朋友。然而,在这份默默无闻背后,牧民们并不知道,余四九在牦牛基础研究方面,与他的科研团队有着怎样光辉的成绩:他们先后完成了国际科学基金6项、国际原子能机构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15项,获得国际牦牛贡献一、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硕果累累的科研奖励,既是收获和认可,也是鼓励和鞭策。
余四九不仅把文章写在牧区大地上,更在国际舞台发出了中国畜牧人的声音。他曾因发表的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