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电影高产的一年,国内国外涌现出大量的精品之作。从弗兰克达拉邦《肖申克的救赎》到吕克贝松《这杀手不太冷》,再到王家卫《重庆森林》,都无疑向世界展示了电影的艺术造诣。而今天说到的这部电影也是同年展出的、由李安自己作为编剧导演和剪辑的电影《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是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比起《推手》和《喜宴》来说,无论是剧本、叙事、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剪辑等都要比前两部流畅和完美。更重要的是其中表达的情感,让时隔将近30年的电影,在如今看来依旧不过时。导演把浓厚的人文情怀融入到剧本中,通过平缓的叙事和蒙太奇组接,为我们展现了平凡家庭中透出的问题:这是两代人之间的家庭矛盾,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和传统道德伦理之间的矛盾。
爱森斯坦认为,电影中的蒙太奇是“最大限度的激动人心的、充满情感的叙述”。纵观整部电影,我们会发现李安主要以蒙太奇组接为主。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开场前五分钟的镜头折服,这是被号称最早“舌尖上的中国”,与镜头剪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连串的特写镜头和具有中国传统的音乐,节奏明快的转换,让每一道菜的做法通过两三个镜头表现出精髓,毫不拖沓,让人垂涎。在五分钟的时间里,不止是看到美食,墙上的一张遗像与厨房做菜的朱爸同框,这是一个母亲身份缺失的不完整家庭,这样的家庭势必会有更多的矛盾和问题。每一次的朱爸与二女儿的对话都是正反打,同时穿插大女儿和三女儿的近景,看得出主要矛盾在于朱爸和二女儿,其他两位作为围观者,也是为后来三女儿和大女儿先离开做了铺垫。
随着故事的发展,影片的色调成了情感最大的抒发。整体的冷色调加自然光下的清晨和院子,看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而运用更多深蓝色的背景色调,是在大女儿和三女儿离开以及夜晚时大量使用,加之分别时远景的客观镜头,看到每个人压抑的内心,还有这个家庭一步一步的解体。
另外一大惊艳之处还有叙事,看似表面平静的叙事,却不知外表之下暗流涌动。李安扎实的编剧功底在这部电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说,整个叙事流畅,明线暗线相互交错,结局的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没有一处多余的赘述。每次有事件进行转折时都是发生在饭桌上,也是对应了主题——饮食、男女。开头的那一通朱爸接到的电话很容易被观众忽略,却不想在开头就已经为结局埋下了伏笔,成为最大的彩蛋。
故事的成功还是来自人物形象的塑造。大女儿出场时音乐提前入场,给了大女儿一个近景;二女儿出场是先给出航空报表的特写,接着同样近景;三女儿同样是先特写了正在烹炸的油锅特写,后又给出近景,简单的六七个镜头交代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镜头直观的告诉了我们三个女儿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职业,实则导演在这段就告诉我们三个人思想不同,才会有了那个人后面的不同选择。现代社会到传统伦理,每个人物都做了各自的转化,李安在缜密的剧情安排下,一面想表现传统伦理的失落,同时又表现出了对于传承的希望。
导演借用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这句诗,把中国式家庭的伦理传统和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行为在电影里展现出来。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上一代人的矛盾来自于多方面,这也是这部电影当下再看依旧不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