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流产的危害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李安电影的内核人性的束缚与释放,传统文化
TUhjnbcbe - 2025/6/12 9:41:00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www.bdfyy999.com/m/

电影影像的呈现除了让人们欣赏绝美的画面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之外,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从影像中体会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触发人们的情感与思考。李安电影中的家庭世界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父权”家庭,最终也脱离不了伦理和子辈与父辈之间的情感纠葛。

约束与自由:人性的束缚与释放

李安电影中的人物散发着被“约束”的感觉,纵观“家庭三部曲”,可以看出这种“约束”的产生来源于“父权”、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性本能和欲望的束缚,而这种束缚也贯穿了整部影片。拉康说过,“欲望受到挫折,会产生最初的压抑,欲望主体不得不屈从于他人的欲望而压抑了自己的欲望。”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家庭之中父子的关系被设定为“父为子纲”,意思就是说儿子要无条件地服从于父亲,儿子属于父亲的私人物品,父亲可以对其进行一切“处置”,而且儿子也要担负起为家族传宗接代的责任。

李安的父亲就是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人,对于李安来说,父亲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更象征着权威和地位。同时父亲也是压力、自尊、荣誉的来源,是过去封建父系社会的一个文化代表。我们可以在父辈身上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深深影响和改变着下一代人。

一方面,年轻人以自我实现与之抗逆,另一方面,又因未能传承而深感愧疚,这种矛盾的心情不仅是影片中子辈的感受,也是导演对传统文化在台湾产生质变的感受。

李安的电影《推手》中,对于父亲和媳妇之间的冲突,朱晓生在父亲面前从不敢提及,直到最后父亲搬出去住,朱晓生内心更多的是对父亲没能好好尽孝的愧疚,以此也说明了他始终活在“父权”的束缚下。

《喜宴》中的高伟同,面对自我追求与父亲的意愿、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相违背之时,克制自我,违心地配合父母的一切要求,这无不展现了他对父权的顺从与畏惧。还有婚宴时李安亲口说出的那句“这就是中国几百年性压抑的结果”,同样传达着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性的束缚。

影片《饮食男女》,以父亲为核心的家庭中,父亲更是家庭中传统伦理的规范者,是保守和压抑的代表。家中三个女儿在生活中的行为也体现着她们对父权的维护和遵从,例如不敢指出父亲做的饭菜没味道。

同时她们又渴望自我的自由,所以她们一直在父权和自我情感追求之间苦苦挣扎。长期的压抑会将潜意识中的攻击本能发挥出来,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向外攻击则毁灭他人,向内攻击则自我伤害或自我毁灭。

但是压抑是李安电影的表象,他实则追求的是一种近似于道家的“自由”的人生状态,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的关系。庄子指出“人们之所以不能自由,是由于心灵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即有‘桎梏’。

这种追求使得李安在电影的呈现上从传统文化和封建伦理中跳脱出来,向着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发展。“家庭三部曲”中父亲形象的淡化就是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的表达。影片《推手》中,父亲的强势贯彻始终。

到了《喜宴》中父亲虽然是退休的将军,但是年迈的他身体出了状况还经常打瞌睡。最后的《饮食男女》中,父亲则成了在家照顾三个女儿的形象,更是主动突破传统伦理思想,宣布与女儿的同学结婚,“父权”彻底坍塌,家庭也随之瓦解。

李安的电影表面在讲制约和束缚,实则想传达对自由的向往以及追求一种和谐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讲求隐忍、克制与礼节,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的本性和欲望是相违背的。

道家思想则讲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长期生活在儒家文化的制约和束缚当中,开始渴求道家思想的放松与释放,追寻其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李安正是通过影片传达出了束缚的人性对自由与释放的追求与渴望。

吸收与糟粕:传统文化的改观与调和

在李安传《十年一觉电影梦》中,李安说过这样一句话:“面对不能尽孝,以及传统与现实间的种种矛盾,我有话想说。”如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在李安心中的分量之重,也可以了解到他的电影为什么要这样拍,这其中有他对孝道、传统与现实的思考,同时也传达出了对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反思。

父辈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一代人,他们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对子辈有着严格的要求与期望,希望儿子能够按照自己为其铺好的道路走下去,这也是父辈一代人口中常说的“为你好”。

如果子辈违背了父辈的意愿,那么将会背负上“不孝”的罪名。就像《推手》中的朱晓生,明明对父亲充满了孝心,可是最终和父亲之间还是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我们能看到到父亲的凄凉,同样也能感受到朱晓生不能尽孝的愧疚。

在社会高速发展、新生事物的出现、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突变的当下,子辈的选择与父辈的期望之间产生了冲突,那么这是谁的错,这其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子辈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都渴望“高飞”,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脱离“父权”的掌控。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西方情结,认为远大梦想的实现只有在离家遥远的西方国家才能实现。这在李安的“三部曲”中的前两部《推手》、《喜宴》都有直接的表现,而在三部曲的终作《饮食男女》中,从三个女儿身上透着的西方和现代文化的气息,最受父亲疼爱的二女儿的准备出国工作中都得到了印证。

那么,此时古训的“父母在,不远游”在这个时代还适用吗?是子辈都犯错了吗?儒家文化传承千年,固然有它值得遵循和合理的一面,那么当下,我们是否还要完完全全地遵循?我们是否应该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对传统文化进行取舍,选择吸收它好的优秀的一面,舍弃掉其糟粕之处。

在此基础之上融合进现代文明和社会文化精神,将两者进行融合,形成当下社会所应遵循的新伦理观和文化价值观。回归到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父辈与子辈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是否能够因传统文化和伦理的改观而调和?

再者另一个问题是,在家庭的冲突之后,都是一方的妥协,这是最好的结果吗?归结上述问题,其实我们都能在李安的电影中找到答案。在当下,每个人都向往自由与独立,抵触束缚自己的规则与事物,那么这时候,传统伦理中的“父权”文化就显得很不合时宜。

如果当下社会中的子辈仍然固守着传统伦理的“父权”,那么社会中最具有发言权、和决定权以及支撑社会发展的一代人将是父辈,可是纵观如今的社会,新兴科技、创新创业以及一切高质量人才,都是子辈。世界在改变,社会在进步,有些东西也需要跟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观。

中国传统五千年,它的存在必然有它的价值,这当中有许多值得当下的我们学习的地方,而对于这些精华部分,我们要吸收、要融合。就像李安说的:我之所以怀念过去的伦理,是因为旧秩序曾经提供我们安全感,也因为过去的教养形成我人格的一部分。

传统伦理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的“特色”。它带给我们安全感,帮助我们界定文化和价值观,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丢弃掉它,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伦理中不合时宜的部分也需要跟着改变,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变迁和发展中的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安电影的内核人性的束缚与释放,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