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流产的危害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电影中的吃,不只是口齿间的事
TUhjnbcbe - 2024/9/2 16:39:00
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2/5781078.html

『有人在吃饭时感到了乡愁,有人借助食物找到了初恋,有人用聚餐来联络情感。』

作者/南瓜邮递员

吃,是人生头等大事。我们每天工作,南北奔忙,所求为何?很多人都会说,“混口饭吃”。乞丐天不怕地不怕,却怕要不到饭。连准备去阴曹地府报到的犯人,临行之前都要由官方提供一顿大餐。

本来,吃饭是件简单的事,饿了便吃,饭来张口,那是自然而然。只不过,我们的胃、钱包、情绪等并不允许我们像卡通里的麦兜那样,“今天吃麻辣火锅,明天吃酸菜鱼火锅,后天吃猪骨头火锅。”所以我们向往麦兜同学的一饭一蔬中平凡却天长地久的味道。

电影《麦兜·我和我妈妈》

对待食物,原始人表现得不像课本上描画的那般有共产主义风范,这些茹毛饮血的家伙,为了半斤八两的肉,简直不要命。

到了《一九四二》,成千上万年过去了,人类对待食物的态度似乎没有进化多少。或者说,饥饿让人退回到了原始时代,尊严和脸面这些不能填饱肚皮的东西,全都扫地出门。为了补给肚子,杀猫砍驴浑小事,一条命才不过值两块饼干。我们看到,长工被饥民所杀,他的女人换了几斗小米,连地主的女儿都要在大年三十被卖掉,整得跟白毛女喜儿一样惨。

《一九四二》对饥饿和吃的展现没有太多新意。饥荒之下,白骨遍野,卖妻鬻女,易子而食,是史书上一路记载下来的亘古现象。相较之下,在表现饥饿时的吃态上,《钢琴家》要有意味得多。可以说,片中钢琴师的辘辘饥肠,让人看得荡气回肠。

《一九四二》一心烹制一盘悲戚的忆苦汤,其主旨始于饥饿,亦终于饥饿,一直在物质的圈子里打转。《钢琴家》却妙在钢琴的设置上。钢琴连接的是音乐,弹动的是人类的精神追求。饿得东倒西歪的波兰钢琴师,凭一支肖邦小夜曲赢得敌国军人的面包和大衣,终于活了下来。

电影《钢琴家》

另外,在《一九四二》,动辄便要拿一块饼干和几斗小米来换取一个女人,而《钢琴家》跳脱开这样的桥段和层面,颇有神来之笔。当一度风采翩翩的钢琴师再次碰到曾心仪他的女人时,我们还以为这将是一次美妙的罗曼蒂克的邂逅。但是对不起,那女人已跟别人搭了伙,其有了身孕的肚子像揣了一个大南瓜,钢琴师只得讪讪而退。之后,在饿得须发散乱、风度全无时,钢琴师在城市的残垣断壁间寻寻觅觅,倒总算找到了一个南瓜罐头。

《钢琴家》用音乐缓解饥肠辘辘的困境,让我们看到吃不仅仅是口腹的满足,还能有别样的意味。

吃,往往不只是单纯的口齿间的事。陆文夫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美食家》,片中主角朱自治同食物的故事背后,牵扯的是几十年来的社会气候和时代风尚。从民国至八十年代初,他几度起落,“好吃”这个特点误过他的事,也成全了他,是他的砒霜,也是他的蜜糖。最后,朱自治获得了“美食家”的称号。

有意思的是,饭庄的烹饪顾问这个美差却没有落到他的头上,原因是饭庄经理的疑问:世界上的事情不能总是会做的不如会说的,会烧的不如会吃的。

电影《美食家》

没错,吃并不只纯粹的请客吃饭,它有时就像革命,而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在不少电影中,吃,还是不吃,真成了要命的问题。吃饭已不是为了生命的延续,而成了争取权利和表达诉求的手段,人们常用绝食来反抗和斗争,像《甘记传》中的甘地,常连续几天滴水不进,饿得奄奄一息。

吃,关系着个人的形象甚至尊严。孔子是个讲身份的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影中的吃,不只是口齿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