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流产的危害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旧儒新说十七食不厌精
TUhjnbcbe - 2024/8/1 14:02:00

旧儒新说十七——食不厌精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释义——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

《论语乡党》集中记载孔子所主张的衣食住行和容色言动。长期以来,很多人都以此篇讥笑孔子的迂腐,实际上在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才体现了孔子躬行践履的实践精神,体现了言行举止均符合礼法的君子风范。钱穆在《论语新解》中就说:“本篇记孔子居乡党,日常容色言动,以见道之无不在,而圣人之盛德,亦宛然在目矣。”

儒家从创立起就是一门形而下的经世致用的学问,下沉生活才是被历朝历代接受的最根本的原因。孔子从来不避讳自己的人间烟火味,衣“必有寝衣,长约一寸半”;食“惟酒无量,不及乱”;住“寝不尸,居不容”;行“升车,必正立,执绥”,什么都谈。在《礼记》里就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孔子并不是一个古板迂腐的道学家,而是一个在方方面面都追求精致绅士的小资男人。

光谈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面就还有一段很长的论述:“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简单可以概括为“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够细致讲究了吧,我们现代人都做不到。

孔子生活的年代,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中虽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堪称饮食文化的奠基期,但就其烹调工具、烹饪方法、食品结构、饮食习惯和饮食风格来看,还是低级、粗糙、单一的。孔子如此高调最求饮食,除了有对祭祀中“礼”的崇尚之外,更多应该是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

勤奋工作,精致生活。才不旺来世走这一遭,才是一个现代人的正确价值取向。只取其一,必然不是完美的人生。你看窗外,忙忙碌碌的车流人群,谁不是这样活的?

.10.28

1
查看完整版本: 旧儒新说十七食不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