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食色性也。不管社会怎么发展,我们也一直追求美好的事物。吃饭是生活,性欲是常情。在餐桌上叙述着一家人的感情生活状态,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直接映射出人生百味。吃饭无关乎人的各个状态,男女之事也无关乎各个年龄阶段。
三姐妹在交流镜头把控
李安导演对剧情节奏把握的绝佳。比如三姐妹在厨房收拾碗筷,看似平常无比的对话,让我们以为那对话内容折射的就是三姐妹每个人的人物性格,两个说要留下来照顾陪伴父亲,一个说买了房子恨不得快点搬离这个家。
但最后的剧情却是有点儿出乎意料,有那么些许的讽刺,最开始说要走的,反而留下了,开始说要守护的,反而先走了,连要被守护的那个人也卖掉房子走了。
有时候议人论事定不能凭几句话就把个人的以后行事趋向定在全局上。每个人都是生命中不可把控,不可衡量的个体,它像分子,永远不停地在运动。也像一个元素,它和其它元素一起就变成了另一种物质。
老者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的停格都不是凑数的,每个镜头的定顿,都是可以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这个可以给予指引性的镜头下,我们顺着导演想要表达的思路走,便于我们理解整部剧的人物脉络、事件走向,却又不单一直板,实在是有趣极了。
饮食男女,从题目上讲的是吃和性,说明主题的内容更多反映的是人的本性。事件并不能按照我们起先设定的剧情走,因为中间会有一些令我们产生中毒性的欲望让我们中断,人做事情的本性就是愉悦自己,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另外一个镜头让我印象医院看望温伯伯,医院做婚检,这时候朱家倩还不知道她老爸是在做婚前体检,她以为她爸爸身体不行了,看着老朱从体检室出来,她的心如刀绞,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做。
老朱做的丰盛的家宴或许那时她心中的那个壁垒正在被慢慢踩碎了。
一个老者在病床上,插着呼吸机,神色疲倦,但眼神却一直凝视着朱家倩,这个场景出现不是因为恰好那个病人经过,结合故事发展,在朱家倩心底的壁垒或许被这样的情境踩到飞灰湮灭。
在影片的最后,赴约去聚餐的只有老朱,朱家倩在老屋里忙忙碌碌烹饪大餐。呼应影片开头,老朱忙忙碌碌的宰鱼,烤鸭…….但是这次从外面回来的是老朱。
老朱与二女儿朱家倩的家宴在老朱进门的时候,有一个镜头给到墙内的植物,即将枯死,与影片开始绿意昂昂形成对比,原来的老宅大门上贴着“已出售。”
老朱下意识拿出钥匙想开门,钥匙还是原来的钥匙,但锁却已易主了。老朱连忙收起钥匙按下了门铃……。物是人非感充斥那影片的几分钟,让人心生唏嘘。
每个人平凡的过日子,平凡的交际,但几个月后的生活状态却又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让生活对你好,是否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生活?为什么老是想空手套白狼呢?认真对待生活的每一件事,不管是否生命终点,也必然还会有三尺烟花为你绽放。
朱家倩买房子故事情节
饭间在中国的餐桌原则上其实是不能议事的,但中国人的传统就喜欢一边吃饭一边宣布事情,接而讨论。四次围绕一个丰盛菜肴的大圆桌,四次“我有件事儿想跟大家宣布一下”的最终结果都是没能好好吃一顿开开心心的饭。
第一次,精心烹饪的全席,令人垂涎欲滴。老朱精湛的厨艺真是让我们实名羡慕有一个宗师级厨师的老爸。
可是,镜头往下切,在全桌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前,三姐妹并没有显现出对食物的兴趣,反而各自心事重重。
朱家宁宣布怀孕餐桌上,老二朱家倩欲言又止,在老爸的催促下宣布自己买了房子,过几个月就要搬出去住。她很庆幸自己终于要离开这个家了,不想面对父亲的叨扰,她觉得自己能追求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了。
第二次,老三朱家宁宣布自己怀孕了,要搬去跟国伦住,随后镜头一切,当晚立刻收拾行李乘坐出租车走了。
第三次,老大朱家珍说遇到真命了,已经在牧师前公证了,要去和他一起住,然后又是当晚马上就走了。
朱家珍宣布结婚第四次,老朱宣布自己要和已经当成四闺女的锦荣结婚在一起,锦母生气晕眩,不欢而散。
这样的叙事情节是否觉得眼熟,有点类似小学学的排比句,在小学的语文知识里,排比句的作用是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感情饱满。
在这影视里把故事情节层层递进,让观众获得深层次的观后体验,惊艳于故事的发展走向,代入故事人物的情绪,易于理解影片内容,在观影中获得美的体验。
影片在看似对亲情最不上心的却是对亲情最在意的是二女儿朱家倩,开始一再强调亲情的大女儿在遇到心动的人儿之后也奋不顾身选择了爱情。
老朱与四女儿锦荣结婚所有人的人生轨迹都出现了新的篇章,就像影片开始倒掉的剩菜剩饭,寓意着辞旧迎新,一成不变的循着规矩地生活方式在这一瞬间由硬币的反面颠到了正面。
追求爱情但不忽略亲情,以在饭桌上延续着亲情是中国人维系亲情纽带的一个底板。在各个传统节日,人们总是喜欢聚集亲朋好友,做上一大桌美食,谈笑欢声,在喧哗中增进了解,在了解中加重亲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