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周能和孩子一起吃五顿晚餐吗?
初次看到这个问题,不由震动,如此简单的一个问题出现在问卷上的时候,几乎难倒了90%的受访父母。
中国教育科学院的一项针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和2万个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报告里,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孩子学习好”的问题,答案之一就是“家人能每周一起共同吃三顿以上晚餐”,可见机会教育效果非凡。
影片《饮食男女》剧照对于忙碌的大人,在成人世界不停奔波,一周和家人共进晚餐5次,成为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不管是对于爸爸还是妈妈,身在职场,会常常面对三不五时的加班、临时的工作安排以及大大小小的琐碎而耗费心力的事情。
这些事情占用的都是本该和家人好好在一起相处的时间。
在有限且固定的时间里,一旦父母的时间被占用,孩子都是那个隐形的“牺牲方”。
放学回到家,自己一个人吃饭。两代人住在一起的家庭,则和爷爷奶奶一起。在孩子入睡之时,这时候才能回到家的父母,甚至都无法和孩子聊聊一天的学习与校园生活,属于家人之间的分享一再被拖延、被搁置。
其实,我们很多人忽略了一条重要的信息:
晚餐是加深亲子交流的好时段,和孩子共进晚餐,不仅仅能提升亲子关系,更能促进家庭教育。
许多父母都很珍惜家人共进晚餐的温馨时刻,却未必懂得“温馨”背后还蕴含着巨大的平台和丰富的机会。
一家人要想持续和睦相处,就需要不断交流思想、增进感情。
白天每个人各忙各的,而到了晚间,则是家人坐下来围簇在一起,轻松享用晚餐、交流的绝佳时间。一家人可以彼此叙说经历、分享认识、诉说感受、道出见闻。
交谈间,父母能及时发现孩子对事物、对他人的认识,看到孩子在悄然之间之间对事物的认知观,感受他的成长,而如果发现偏颇的端倪,也可以在饭桌上以看似不经意的提醒纠正孩子不正确的价值观。
有的家庭秉承“吃饭不言、睡觉不语”的古训,全家默默无语、相对无言,严肃得像完成任务似的,各自吃完了事,其实完全没必要如此。
刘锁志老师和妻子管冀敏老师二人曾经给我们分享过一篇文章:家庭教育的真谛:生活即教育,家庭是一切课程的培育摇篮。
在文中,管老师以恬淡闲适的笔触记录了和丈夫、和孩子一同度过的一个美好而难得的周末时光。我们得以看见刘锁志老师作为家庭教育领域的专家,是怎样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刘锁志老师与孩子刘老师一家人的这顿周末用餐,是既朴素普通却又充满琐碎温暖的。在餐桌上,他对孩子第一次烹饪的鼓励、对孩子作出的及时正向的反馈,和孩子的充满温情的父子交流,都是家庭教育极其重要的“必修课”。
刘锁志老师日常陪伴孩子如今的大多数家长家长,只考虑如何给孩子增加营养,却忘却了餐桌教育。
餐桌礼仪是成人社会的必备知识和素养,相互交往、公务交流、外事活动等都绕不过去。中国人特别重视餐桌礼仪,从落座到进餐,处处有讲究。
对于一个个体,公共场合稍有造次,比如长幼无序、左挑右拣、狼吞虎咽、大声咀嚼等,都会被认为是没有家教的表现。对于一场活动,仅仅由于就餐座次安排不当,就足以使活动失败、不欢而散。
在日常生活中,餐桌礼仪最能体现一个家庭的教养之法与礼仪规训。每一个孩子在家庭餐桌上习得的礼仪与教养,深刻地镌刻在他的身体中,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品德与行为。
而这些知识的掌握,特别是细节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靠的是孩子进入社会之前的不断强化和反复训练,即在幼年时期在家庭生活中的培养与潜移默化的习得。
所以,餐桌作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空间,它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最好的平台。
在九商三能平台上学习《家庭公约》课程的学员赵韶凤女士,就曾经分享过带儿子去朋友家作客吃饭的一件事情:
赵韶凤:《我的那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差点毁掉了我的家庭》
在儿子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时,有一次他和丈夫带孩子去友人家中作客。
赵韶凤女士和两个儿子当时饭桌上有很多菜,其中一道是很受小朋友们欢迎的可乐鸡翅。于是儿子就一次性夹了满满的一碗鸡腿,大概有五六个。
赵韶凤和丈夫当时“尴尬到变形......让孩子放回去不太好,吃了也不合适”。她说那顿饭“吃得特别难受......”
在家中,与父母共同进餐;在社会,与朋友同学一起聚餐;如果能养成一个文明,儒雅的用餐习惯,这是保证孩子将来社会规范上的适应,人际互动上的和谐,以及各种条件下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如果从小能养成文明的用餐习惯,对孩子来说,是父母留给孩子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这种资产是永恒的,无限的。超越万贯家财,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一个人的许多习惯和素养都是在餐桌上形成的,吃相反映素养,吃相反映品位,吃相反映家境。吃相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常怀感恩之心”应从生活中的每件小事起步,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
在学校食堂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将大半碗白米饭弃之不食,转身走掉,对食物缺乏珍惜与感恩之心。
重视对孩子感恩教育的父母是绝对不会放弃餐桌上这一家庭教育的平台,餐桌是最好的课堂。
它可以教育孩子珍惜每一粒饭,每一叶菜。尊敬食物的制作者,敬畏粮食的创造者。
敬天爱物,是极其美好、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孩子所缺乏的品德。
对自然不够敬畏,便会随意妄为;对物品不够爱护,便会无度骄纵。而感恩教育,则是一个孩子,一个人首先必须接受的课程。
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
所以,在动能营、讲能营、德商营等一系列九商三能营地课程中,在每一餐开始之前,孩子们都会在老师与助教的带领下诵念“餐前感恩词”。
九商三能特训营中学员们在就餐前诵读餐一餐一粟,应该倍加珍惜,一粥一食,应该好好对待。
九商三能秉承着“感恩教育、勤俭节约教育,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教育理念,遂精心为孩子们编写“餐前感恩词”。
目的则是为了教会孩子们要对食物心怀感恩,对做食物的工作人员抑或父母家人,都要表达感谢。
九商三能特训营“餐前感恩词”常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会知足常乐,珍惜今日生活来之不易。
所以,作为父母,有意识地在晚餐前后让孩子力所能及地分担一些家务劳动,正确利用好晚餐相聚的机会和平台,把温馨作为家庭教育的催化剂,把晚餐作为家庭教育的好载体,使孩子体会劳动、参与劳动,比如帮忙洗菜,摆碗筷、盛米饭、端菜等等。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自然而然,孩子也能逐渐体味出一顿餐食地“诞生”,乃天地化育、农民耕种、父母养家、辛苦调理而出,蕴含着无数人的辛劳汗水,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
也许有人会说,餐桌上教育孩子对孩子的健康不利。
当然,如果把餐桌当成批判台和论道场,吃饭时动辄以过激的态度训斥责骂孩子,或者长篇大论地灌输艰涩难懂的大道理,的确会导致孩子提心吊胆、心理压抑,势必影响孩子营养吸收,殃及身心健康,这当然是要杜绝的。
对于吃饭,对于饮食,对于中国家庭基因中对团圆和共享天伦的追求,我所有的对这些的印象,还是来自李安导演早期“父亲三部曲”中的那部《饮食男女》。
年,影片《饮食男女》在美国上映,华裔导演李安在美国文化与美国生活经验下,追寻中国传统人伦文化在20世纪末的最后一缕精魂。
影片《饮食男女》剧照他以大家族中的琐碎日常、一道道中餐的制作工序以及冗长生活中的亲情牵绊、代际隔阂,为我们建构起他心中家庭的脉脉温情与抚慰力量。
新世纪即将到来,新的技术革命带来新的生产方式,催生出新的生活方式,传统面临被挤压、被边缘,延续了上千年的文化,瓦解消融起来是静默而悄然的。
影片《饮食男女》剧照杯盘酒箸,美食飘香。家人围坐的餐桌,是父母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最寻常的平台;低语浅笑的晚餐时光,是父母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最自然的机会。
在一切都追求速度、追求效率的当下,似乎和家人好好吃一顿饭这件事已经看起来变得越发奢侈,我们以快餐取代炊事,以外卖取代烹饪,吃饭变成最可以忽略、最能被简化的事情。
一些遥远的传统正在以迅驰的速度从我们的生活中退却。
阖家团圆、杯盘酒箸,美食飘香这些属于家庭的记忆,也已经只能在春节这样的节日中才能看到,但殊不知,这才是生活中每一天该有的常态而已。
影片《饮食男女》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