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印记
包产到户燃起星星之火
“包产到户”一开始是极少地方偷偷摸摸搞的,为啥一下子就刹不住车了呢?老百姓渴望填饱肚子,而干部们也真想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实行包产到户前,“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
时光回溯,在实行包产到户前,滨州农村大多过着“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的日子。
那是怎样一种情况?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市粮食局副局长张光然,经历了那段吃返销粮的历史。他介绍,那时侯,各级干部的主要工作就是向上要粮食。要多少粮食,都得算好了,报计划指标。特别是秋后和年底,从上到下就是忙“供应”、要“供应”。要多少?小队要算,大队要算,公社要算,县里要算,粮食部门更要算。每一笔账都具体到人头,精细到两。那时每人每天的定量是0.4公斤,也就是俗话说的“八大两”。8两粮食,搁现在能吃饱,但那时不行,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副食,一个月的定量,半个月就吃完了。
老百姓每个人都有粮本,也就是供应证,凭证去打返销粮。但很多生产队的社员根本就没有钱,于是*府又得算,发救济款。这就有了“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这一流行语。
包产到户后,粮食产量得以提升(资料片)
高青县花沟公社个别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在全县产生了连锁反应
怎么才能吃饱饭?这是一个干部群众几十年来苦苦追寻的问题。
“那时候,干部们是真心想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劲儿下得不少,汗流得很多,但是庄稼就是长不好,产量上不去。”原滨州地区行署副专员胡安夫说。
为什么?关键是农民干活没有积极性,老百姓说,十二锄都锄不到自己的,第一锄是锄给书记的,第二锄是队长的,第三锄是会计的,第四锄是保管员的……不是给自己干活当然没劲儿。大好时光就这样磨掉了,地里不长庄稼,大家受穷就难免了。
市粮食局副局长张光然回忆说:“下地干活的时候后,社员们都愿意自己分到苗子少的地方,这样可以省劲啊。其实,地里也就是圆圆的几块地方庄稼长得特别好,那是卸粪堆的地方,人懒啊,粪都没有撒开。”
经过打破坚冰、敢闯敢试的过程,发现最终的出路,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群众说的“大包干”。
年,高青县个别生产队率先包产到户,取得了成功,在附近村庄引起了轰动,这也是全省比较早的农村改革尝试。年春,高青县有40个大队、个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
年滨县杨集公社、杨柳雪大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获得国务院嘉奖令。
看到长出从未见过的硕大麦穗,农民自己都惊呆了
年,王长梅时任惠民县何坊公社书记(后来在滨州畜牧局局长任上退休)。初秋,他在惠民县第一个推行包产到户,这也是在全区较早探索生产责任制的少数几个公社之一。
王长梅记得很清楚,年8月,王皮生产队的王会计偷偷找到他说:“我有个事,你看看行不行。”这个事,就是分田到户的事。王会计还潦潦草草地写了个东西,交给王长梅看。王长梅看了很震惊,心底波澜起伏。当时王长梅30岁,他从生产队干起,当公社领导也好几年了,一直在为群众的温饱努力。他早就意识到,办法不变,问题就解决不了。这位王会计的说的“事”,让王长梅既紧张,又兴奋。他当即来到王皮村,和村干部及群众讨论分地到户的事。晚上大家就挤在一个养殖棚旁边的记工房里,连煤油都没有,只能点柴油灯。几个晚上以后,这事就在大家的兴奋和不安中定了下来。麦种前,生产队的地分到每户。
有两个场景王长梅终生难忘。一个是分地后群众往自家地里运送肥料的场景。人多得像赶集一样,扁担、粪筐、木轮车、胶皮轮车等全用上了。那时家里又没有家畜,根本没什么好肥料,都是老百姓说的“混帐肥”,但群众把家里能打扫的都打扫上了。第二个是第二年丰收的场景,从未见过的硕大的麦穗,农民自己都惊呆了。
第二年,王长梅在全公社推广王皮村的做法,而且,他把各生产队的牲口、农具、苇湾等等,能承包的都承包给群众了。
年,胡安夫由桓台县调任惠民县任县委书记,他当即在何坊公社召开了现场会,要求学习何坊经验,在全县各公社推开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就有3个公社书记提出了疑问:“县委敢出红头文件吗?”胡安夫说:“怎么会不敢呢?明天就出!”一天以后,第三堡公社书记曹福秀来汇报说,我们要干!胡安夫说,好,我们去你那里开现场会。第三天,清河公社书记张靠山跟胡安夫汇报:我们已经干开了。胡安夫说,好,我们再去清河公社去开现场会……前后5天,全县都沸腾了,村里村外全是分地的群众。
撰稿:田*
参考资料:滨州日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宣传报道·“三农”的划时代(一)
从吃返销粮到农产品供应大市
往事钩沉(一)
年是计划生育*策变迁的重要节点
倡导“一对夫妻一个孩子”
“蛙,娃也,寓意中国自古以来多子多福的观念。”相信许多人都看过莫言的小说《蛙》。莫言通过小说中“姑姑”的经历,深刻反映出当时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策的复杂艰辛历程。全国范围如是,滨州地区亦然。
从多子多福到“少生优生”,滨州地区的计划生育*策随着国家计生*策的改变出现过多次调整,而年成为滨州地区计划生育*策变迁的一个重要时间点。从年到现在,滨州30余年的计生工作经历了风风雨雨,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
年,村里的赤脚医生向群众宣传计生*策(资料片)
年前,惠民地区每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五六个孩子,专署卫生局从年就开展大规模节育教育
也许你无法想象,在年的惠民地区,惠民专署卫生局就举办了一次计生展览,向人们讲解避孕知识并供应避孕药具。
据《惠民地区卫生志》记载,“年上半年,惠民专署卫生局在地委、专署领导支持下,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的计划生育展览会……耗资余元,共制展品多种,其中挂图20多幅、人体生殖系统模型25个、实物标本80余种,主要宣传生育科学知识和避孕方法。展览会设有节育咨询处,出售节育书刊,供应避孕药具。2月初,展览会正式在北镇展出。”北镇及附近村庄居民纷拥前来,“展期半月参观人数达2.5万余人次。”之后,展览会在各县巡回展出,“历时2个多月,参观者达10.9万人次之多。”
《惠民地区卫生志》记录了观展之后,杨集公社社员杨超延的话:“我母亲一辈子生了15个孩子,最后只剩下我姐弟3人;我女人今年42岁,生了17个孩子,只活了5个。累得孩子他娘腰酸腿疼,很少下炕,成了半残废。”这个事例说明:避孕措施缺乏、新生儿死亡率高是高生育率的两个重要原因。
从这个时期开始,惠民地区着手组建节育手术队伍,培训男女结扎、人工流产、放环等节育技术。据《惠民地区卫生志》中“历年节育手术一览表”的数据,年惠民地区四类节育技术总和数为例。
当时的宣传和技术,对于降低生育率实际效果不太明显。统计资料显示,惠民地区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5.8,这意味着当时惠民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为6个左右。
在农村宣传计生*策(资料片)
年,惠民地区开始执行“一对夫妇不能超过三个孩子”;年起倡导“一对夫妻一个孩子”
从年开始,计划生育*策迎来第一次重大改变。年国务院转批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当时国家提出的口号是“晚、稀、少”,即晚育、拉开生育间隔、少生孩子;后来则将“少”具体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生育间隔定为三年以上。
年,惠民地区执行《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暂行规定》,生育子女数不超过三个,视为合法生育。数字能够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相较于年节育手术情况,年放环数为例,多出例;男女结扎总数为例,多出例,当年节育率在46.1%左右。
到了年,计生*策再次改变。1月份,国家要求在全国性法律颁布之前,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先行制定地方的计划生育试行条例。于是作为贯彻*策的地区,在年12月12日,当时的惠民地委批转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关于认真贯彻省委77号文件的几点意见》,要求大力倡导“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抓好两支队伍(计划生育宣传队和技术队伍),认真抓好计划生育*策的落实。13日,地委召开全区计生工作会议,提倡一胎、限制二胎、坚决杜绝三胎。
从年的“一胎上环,二胎绝育”到目前的“单独二胎”,计划生育*策不断完善
随着年“一胎”计划生育*策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年又提出“一胎上环,二胎绝育”的*策,当时滨州计生*策的执行非常严格。
这个时期,滨州地区和全国一样推行“暴风骤雨”式的执法行为。计生人员同样承受巨大压力。
年7月23日,《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公布施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依法管理的历史时期。年10月14日,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又通过决定,明确计划生育抚养费的征收标准由省人民*府统一制定。矛盾集中的情况逐步得以缓和,“服务计生”、“和谐计生”的理念逐步贯彻到每个计生工作人员行动中。
年国家计生*策进行了调整,也就是实施众所周知的“单独二胎”。年11月,*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单独二胎”*策。年5月30日第十二届省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对《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进行了修正,在全省实施“单独二胎”*策。
通过30余年的计生工作,滨州市民生育观念越来越理性
据市计生委提供的统计数据,30多年来全市累计少出生多万人,相当于现有户籍人口的4/5,占全省少出生人口的5.6%,户籍人口占全省的比重由年的4.3%下降至目前的3.92%。
可以说,正是全面推行计划生育*策,我市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才得到有效控制。从年开始执行“一对夫妻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策,到二十世纪末,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据市计生委提供的数据,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年的34.76‰、28.55‰,下降到年的11.7‰、5.8‰。育龄妇女生育水平明显下降,全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由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6左右,比全国提前7年进入低生育水平,并且近20年来相对保持稳定,低于2.1的更替水平和1.8的国家控制目标。
30余年计生教育的普及,让滨州市民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从生育数量上看,多数人从“多子多福”趋向于“少生优生”,最好生育2个孩子。二是从生育偏好看,不少农村居民认为理想的子女性别结构是儿女双全。三是从生育目的上看,“传宗接代”的观念相对淡化,部分群众认为抚养女孩更省心,将来成家的负担轻,成家之后在关心父母上多一些,男孩子结婚之后往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