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起来、一起拼、一起赢、一起回,一个都不能少。
来源:医脉通作者:马清医院感染科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今天(3月31日),抵汉近60天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及浙江援助湖北医疗队撤离武汉。在前往机场的大巴上,李兰娟带领团队成员一齐说道:一起来、一起拼、一起赢、一起回,一个都不能少。
1月18日,李兰娟曾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首次赴武汉研判疫情;2月2日,李兰娟带领团队抵达湖北武汉。再战武汉,李兰娟有着自己的期望:“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
近60天来,李兰娟及其团队一直在负责重症患者的救治。临别时她说:“虽然武汉疫情逐步向好,但疫情仍未结束,目前还要重视无症状感染者、防范疫情输入和蔓延,保障复工复产的安全。”
那么,关于李兰娟院士背后的故事,你又了解多少呢?
李兰娟院士,不就是现实版的大长今吗?
若提偶像,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崇拜的对象,他可能是某位明星,你为他的颜值、技艺所折服;他可能是某位科学家,你为他的科研成果而骄傲;他可能是你身边的某个人,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论我的偶像,不得不提到年万人空巷的“大长今”,她在学医路上的坚韧不拔,克服重重困难后自学成才,从草根一路过关斩将,成为朝廷最厉害的女医。大长今的励志故事,让我看完心潮澎湃,在成为一代医官的艰辛里,她还收获了完美的爱情。
于是,从那日起,我决定选择学医,试图朝着偶像的方向靠近。
但自学了医才知道,一入医学深似海,豪言壮语容易说,实施执行不容易,要能熬,能扛,能静下心来,学医一年,因客观原因我转学了护理,但是大长今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直到我参加工作。
进入临床,我被各种琐碎、劳累、担心磨得体无完肤,身心俱疲,也终于明白,偶像终究属于电视剧,她就是一个虚幻,在现实里真的有这样的存在吗?
直到我看到了她……
这张照片,今年出现在多少人的屏幕里,我们除了肃然起敬,看到那脸上的泪痕还会格外心疼,这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这个说话慢条斯理、普通话不是很标准的老院士,虽然头衔无数,科研成果无数,获奖无数,但她最重要的身份是传染病学专家。她主编了《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感染病杂志》等11部专著,其中最瞩目的是她开创的人工肝在肝衰竭中的应用,首次揭示重型肝炎病人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
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她和钟南山院士一道逆流而上,进入湖北武汉这个风暴漩涡,他们研究着不为人知的病*,他们救济着危重患者的生命,他们成为了大家心中的定海神针。
李兰娟今年已是73岁的老人了,身负国家使命及人民重托,与84岁的钟南山院士一起抵御邪魔。在关乎国家安全与未来的问题上,新冠肺炎的出现,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家脊梁?看到了她,我终于明白她不就是现实版的大长今吗?草根起点,靠着自己勤奋好学,迎难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才取得了今天傲人的成绩。
没有想到,故事从“赤脚医生”说起
年9月,浙江绍兴县履桥村有个小女婴出生了,她叫李兰娟,不幸的是父亲患有眼疾,不能工作,只有母亲每天从村里步行30公里到萧山卖山货,赚取一家人的生活费用,那个年代,生活极其不易。
年,14岁的李兰娟从夏履小学毕业,被保送到绍兴三中。自小家庭贫困,李兰娟在小小年纪就很懂事,学习也是毫无含糊,读到初二时,家里实在承担不起她的上学费用,她跟老师说打算辍学,而班主任看到学习成绩这么好的学生就要辍学,于心不忍,特地跟学校申请了奖学金,这才得以继续读书。如果当年没有这个班主任,可能就埋没了这么一位栋梁之材。
3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被“杭高”录取。自幼在农村长大的李兰娟,知道生活的疾苦,尤其是看到乡亲们看病难的问题,当时就萌生了学医的想法,她拿出了当时仅有的生活费,购买针灸方面的书籍,自己研究,自学成才。
高中毕业,她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中学代课老师,与此同时,善良的李兰娟也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当起了赤脚医生。那时在农村,有一个大队组建农村合作医疗站,她主动去那边学知识。为了节省开支,自己上山采药,不仅药材做到了零成本,而且半年多时间认识几十种药材,李兰娟开的中药方为很多村民治好了伤寒、跌打损伤等各种病。
在基层,在梦想最开始的地方,李兰娟一直抱着为村民驱除病痛的初心,尽管当时她也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只是想给乡亲们一点实实在在的帮助,但是这份初心,在多年后的职业生涯里,未曾变过。
许多人干赤脚医生一干就是一辈子,她是怎么医院的顶级感染专家呢?李兰娟在两年的赤脚医生生涯里,因为业务能力精湛,深受乡亲们好评,她帮村民看病尽心尽力,全村多个村民没有一个不认识她,她以“赤脚医生”的身份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
凭借自己对医学的热爱和努力,这个贫困家庭出生的女孩终于走进了大学。在这里她可以学到任何想学的医学知识,她不断充实自己,如饥似渴,继续学习针灸技术,把人体经络背得滚瓜烂熟。
毕业后,李兰娟被分配到浙大一院感染科工作,人生启动开挂模式。
专业领域的“钉子”精神,造就了现在的成绩
刚到浙大一院的时候,我国还是国际第一肝病大国,大家谈“肝”色变,李兰娟所在的感染科主要收治这些肝病患者,其中有很多肝炎导致的重肝患者死亡率非常高,尤其是爆发性肝衰竭没有什么很好的治疗方案。
有一天,她主管的一个重肝患者眼看着就要不行了,其家属跪在地上哀求:“李医生,救救他,请你救救她!”当时正年轻的李兰娟看着患者在自己的眼前死去而无能为力,心里痛苦万分,她问自己,对于重肝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
直到有一天,她碰见了一个急性肾衰导致昏迷的患者,这个患者最终经过透析得以存活,这个病例给了她很大的启发,一个想法在心底萌芽,能不能用透析的方法来治疗肝衰竭患者?她立即查看相关文献,发现国际上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只有寥寥数笔,说明血液透析滤过在重肝救治上还是一片空白。
年,她申报了这一课题,立了一个青年科研经费,当时给了她元,她就带着团队搞起了人工肝的研究,在研究中困难重重,有老专家对她说“李兰娟,肝脏功能那么复杂,人工怎么替代的了呢?”也有同事也劝她放弃“太难了,太复杂了,放弃吧!”
如果当时听了专家们、同事们善意的建议,也许就不会有以后的李兰娟了。而李兰娟恰恰是个爱钻牛角尖的人,你说难,你说复杂,我就要把它搞清楚,凭着这一股子韧劲,一研究就是10年。这10年时间里,她和她的团队研究了一套完整的人工肝系统。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就像一个大型工厂,代谢功能强大而复杂,这场攻艰仗打得不容易,但是科学就是要严谨,慎独,死磕到底。依靠人工肝技术,看着那些命悬一线的重肝患者用人工肝技术又有机会重获新生,李兰娟觉得一切都值得,作为医生,把人救活不就是最大的成就感吗?
《人工肝脏》是中国领域首部专著,作为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她为了把这些技术推广出去,开办培训班,医院都可以过来学习。各地的病人都来她那里治疗不实际,但是医护把这些技术带回去就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人一辈子有一个璀璨的成绩就已完美,李兰娟到这里是不是就停下脚步了呢?事实证明,她演绎了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最佳剧集。
年,李兰娟发现肝昏迷与肠道细菌紊乱存在着微妙关系,于是,她又成了研究肝病肠道微生态的第一人。
细菌,这个大家看不见摸不着、不借用仪器就看不见的微生物,在肠道却有一公斤,她研究的肝病肠道微生态属于国际前沿领域科学,在科研顶级杂志NATURE上发表后得到了国际上高度认可和赞誉,国际微生态联盟选她当国际微生态联盟主席,她感受到了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科学能改变中国人的地位。
年,SARS流行,国家经济重创,之后国家建立了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李兰娟为该实验室的主任。
年,10年后,有患者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协同创新中心5天就鉴定出了H7N9流感病*,李兰娟作为传染病专家,建议关闭活禽市场,避免了H7N9流感的大爆发与全球流行,以前流感疫苗种子株都是国外提供,而这次中国自主研发流感疫苗种子株,填补了国内流感疫苗种子株需要国外提供的空白,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一个人的成功可能只是纯粹的成功,如果一个人的成功加上了爱国情怀,那她就是精神领袖,那就是骄傲与自豪的资本!
与病*赛跑的“老太太”,按下了暂停键
年,继禽流感后13年,新一轮传染病新冠肺炎席卷湖北。1月18日,李兰娟与钟南山奔赴武汉研判疫情;1月22日,顶着全国压力,最早提出“封城”建议;2月1日,再次请缨,带医疗队驰援武汉。到达武汉当晚,只休息了3个小时就起床了,她担心狡猾的病*,心系人民,成了与病*赛跑的“老太太”。
在武汉奋战时,李兰娟的一条朋友圈再一次被刷屏。李兰娟平日工作太忙,一年天她就负责那一顿年夜饭,而今年,她做年夜饭的时间留给了武汉。
新冠肺炎目前全球流行,可喜的是中国历经2个月的奋战,终于把它按下了暂停键,这离不开钟南山、李兰娟的专业判断、正确措施及医疗救治指南。
目前外国输入倒成了防疫重点,特别是现在的重灾区意大利,很难想象一个护士能够崩溃自杀,说明医疗体系挤兑严重,很难想象一个救人的医生却要在40岁与60岁患者之间做选择,医生是救人的,此刻却要选择默认死亡,医疗体系已经崩溃,他们正经历的就像初期的武汉。
但我们足够幸运,我们有国家脊梁钟南山与李兰娟这样的人,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有团结的人民进入全民战争,灾难面前,人类都是命运共同体,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谁也不能置之不理,唯有人人参与。
如果国外在中国抗疫的时候也积极行动,如果他们在疫情爆发的时候采取紧急措施,不拖沓,全民配合,不至于这样一发不可收拾,可惜,没有如果。
在关乎民族安全与未来的问题上,我们可能做不到李兰娟那么高的成就,但是我们可以借用她的人生信条16字——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类,用自己的方式,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终于明白,从大长今到李兰娟,我所追崇的是内心的善良、坚韧的品格、倔强的精神、深厚的专业造诣,以及历经磨难后仍然热爱生活的格局。
责编
苏沐
精彩回顾
?高龄患者“褥疮致死”索赔78万余,法院硬核判决后引发医者深思
医眼看法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新冠病*源于自然,而非实验室设计
疫情3分钟
?武汉一护士长突发脑溢血,躺在ICU多日至今未醒!
疫情3分钟
?美国成全球新冠确诊病例最多国家!张文宏解析美国疫情,信息量超大
戳这里,更有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