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流产的危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她每天只睡3小时用命守护14亿中国人 [复制链接]

1#

最近在电视上经常能听到,有人操着一口温柔的绍兴普通话,为我们分析最新疫情。这个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

大家或许对她不太熟悉,其实李兰娟跟钟南山一样,都是国之脊梁。17年前,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她做出了卓越贡献;17年后,新型肺炎爆发,李兰娟再度出征:

△爆红网络的“最美逆行照”,在一群男人中的李兰娟院士,尤为亮眼

而且就在4号,李兰娟及其团队还有了重大发现,有2种药或许可以抑制病*!这或将成为疫情的拐点:

本是一件大好事,但网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些人声称李兰娟利用职务之便,公开推荐儿子所在公司的新药,一时间,不少人大骂她们母子“发国难财”:

但事实证明,一切都是子虚乌有。李兰娟儿子所在的公司,根本不是药企,而是一家信息公司,这次只是帮忙用大数据做了药物的筛选。

特殊时期,请大家擦亮眼睛,保持理性,不要让那些奋斗在前线的英雄们寒了心。尤其是像李兰娟这样,从小吃苦、73岁依旧愿意冲在最前面,才是真正拥有医者仁心的人啊...

01

鸡窝里,也能飞出凤凰

年,李兰娟出生在绍兴县一个贫苦人家。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全家人只能靠母亲卖山货苦苦支撑。这样的家庭,纵然李兰娟从小就聪明伶俐、成绩优秀,但求学之路依然充满了坎坷——永远攒不够学费。

△李兰娟的故乡

她初中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爆发,本就贫瘠的李家更是连锅都揭不开了。李兰娟无奈,只好忍痛退学。

△饿死无数人的灾害

但好在,她的班主任慧眼识珠,觉得这个姑娘是个可造之材,辍学太可惜!就帮她保留了学籍。于是,李兰娟一边帮母亲干活,一边自学,期末再回学校考试。

条件艰辛,好在她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还靠着助学金顺利读完了初中。然而,当李兰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省重点高中时,学费再次成为了“拦路虎”。

△李兰娟的母校

李兰娟进入高中的时候,兜里只揣着5块钱,根本交不全学费(其实,李兰娟不想上高中的,她只打算读个中专,然后赶紧出来挣钱,但在老师的劝说下,母亲坚持让她继续学业)。

就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柳暗花明出现了~在校老师知道了她的困难,不仅帮她减免了学费,还为李兰娟发放助学金维持日常生活。所以,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优秀,老天都会帮你的!

就这样,李兰娟一步一步挨到了高中毕业。可惜好运也抵不过历史的车轮,她还没来得及参加高考,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无奈之下,李兰娟只能回到家乡。如果这番际遇发生在别人身上,怕是要哀叹“命运不公”了。但李兰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握机会,于绝境处逢生。

在当时,高中毕业已经是知识分子了,于是李兰娟成为了一名代课老师。闲暇之余,她注意到身边的父老乡亲们大多有腰背疼痛的毛病。为了缓解这份疼痛,李兰医院学起了针灸。

虽然只短短学习了几个月,但作为一个契机,让她接触到了医学,并萌发了一个想法——想要学医,治病救人!

再三考虑下,李兰娟放弃了高薪的教师岗位(一个月能有24元呢),成为了合作医疗社里的“赤脚医生”(一天只有一毛钱)。因为她觉得:做医生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且服务父老乡亲的意义也很大。

△当时的赤脚医生,非李兰娟图

农村的条件差,为了节省开支,李兰娟便和乡亲们一起上山采药,并不断补充学习医药知识。拥有超高自学能力的李兰娟,在实践中渐渐摸索,医术也越来越好。

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只要有人生病,她都会上门诊治。当时,只要提到李兰娟,村民们都会感激地说:李医生,好人啊!

李兰娟可能就是天生的医者,有责任心,有仁心。

或许真的是好人有好报,23岁时,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到李兰娟身上——她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能重新拿起书本,李兰娟比谁都渴望这样的机会,因此也更加努力。

大学毕业之后,李兰娟顺利留校,并被分配到医院工作。从此丢掉了“赤脚”两字,正式成为了一名医生。

02

当不了贤妻,却是名医!

李兰娟的先生郑树森也是一名医生,同样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两人还是姐弟恋~

△郑树森院士医德也很好,常常自掏腰包帮人治病

这对名医夫妻的日常相处可不一般!虽然是同事,但基本只有吃早餐的时候能够交流,而且不谈家庭琐事,只聊工作方面的问题。

△年,两人还一起捐资成立“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来奖励有杰出贡献的人才

温馨的是,两人每天都会携手回家,无论一方工作到多晚,另一方都会耐心等待。偶有空闲,李兰娟还会陪郑树森去听他最爱的婺剧(可惜工作太忙,十次有九次迟到)。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这对夫妻还会互相打趣。李兰娟说自己的丈夫虽然医术高明,但生活里却丢三落四的,炒菜都不知道放油。郑树森则反驳说,李兰娟也算不上贤妻,只有大年三十做一次饭。

不过,今年这唯一一顿年夜饭,李兰娟也顾不上了。1月24日除夕夜,她去往北京参加疫情会议。晚上9点多,才在机场吃上一顿饺子: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连续工作一周的人

73岁的李兰娟依然精神抖擞,她甚至调侃道:今天我轻松了,不用烧年夜饭了。

这些天,她一直奔波在武汉、北京、杭州三地之间,不辞辛劳地奋战在一线。2月1日,李兰娟如愿从幕后走到前台,正式到达武汉重灾区指导工作。

快节奏的生活,对李兰娟来说,早已经是一种常态了。媒体称她为“铁人”,群众当她是“救星”,只有家人们在暗自担心。

儿子郑杰说——自17日后,她就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了整整六天……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日开始到28日,她没有一天不是2点之后睡的。

△李兰娟和儿子郑杰

别忘了,李兰娟今年已经73岁了!原本是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龄,依旧坚持扛枪上前线,她说:“国家需要我,义不容辞!”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李兰娟也不负众望。在肺炎初期时,就提出封城、人员管控措施。并和钟南山共同提出了四个早“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有效地防止病情进一步扩散。

果敢稳重,是业界人对李兰娟的评价,她也因此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在抗击非典时期,浙江省年4月出现第一例感染患者,她便提出了一项大胆的决定:立刻将患者和接触者全部隔离观察!

这一举动引发了不少人的误解,但事实证明,这样的隔离措施行之有效!正因为李兰娟的果断,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

非典之后,李兰娟再次全身心投入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当中。她说,不想再看到一个个鲜活生命逝去的时候,束手无策。或许正因为她经历过、看过最底层人民的苦楚和艰难,才在苦难中窥探出人生真正活着的意义...

03

守卫国家与人民,她拿命再拼

李兰娟记得一个病人,那是在她刚工作不久。这位重症肝炎病人因为消化道大出血,离世时浑身血淋淋的,连家属都不敢接近。李兰娟默默承担起家属的责任,帮病人擦洗身体,穿好寿衣。她说“我没有治好他,得让他一路走好。”

这次之后,李兰娟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肝炎”这个难题。经过10几年的研究,年,李兰娟团队终于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这一历史性医疗突破荣获多项奖项,也让李兰娟声震全国,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

更可贵的是,李兰娟还放弃了申报人工肝专利的机会!她从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人工肝的推广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疗方法无偿教授给更多医生。

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在李兰娟的身上,有着太多太多闪光点了。在患者眼中,她是动人的天使;在同行眼中,她是令人敬佩的女中豪杰;在学生眼中,她是人生道路的引领者。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依旧没有忘记少年时的梦想——当一个好医生,治病救人。年,73岁的李兰娟仍走在救死扶伤的路上……

下面是广告时间:

朋友们,真宝汇是首家能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