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国共战争硝烟正浓。
但这时,曾经是银行小职员的桑弧,却并未受到战争困扰,正迎来自己作为电影导演最意气风发的时刻。他自年进入文华电影公司,与张爱玲一起合作,接连拍摄了《不了情》、《太太万岁》等电影,受到市民广泛欢迎。这些电影,融合了“中产阶级生活”和“小市民情结”,充满喜剧色彩,亦不乏批判态度。
于是桑弧再接再厉,拍摄了思想观念更加前卫大胆的《哀乐中年》。
“哀乐中年”的意思,套用张爱玲的话说,就是“他们的欢乐里面永远夹杂着一丝辛酸,他们的悲哀也是完全没有安慰的”,英文用一个词概括——“bittersweet”。
电影讲中年人的困境,讲独立女性的艰难,讲家庭观、恋爱观、教育观的变化,讲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以及掩藏在生活之下,暗潮涌动的观念与思想的变迁。
影片讲述的是早年丧偶的小学校长陈绍常,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多年后大儿子进入银行工作,娶了银行经理的千金,成为中产阶级。大儿子为了面子,力劝父亲退休享福。但退休后的陈校长并不习惯“老太爷”的生活,偷偷跑去原来的小学帮忙,并与接替他校长职务的友人之女敏华产生了感情。最后二人突破家人的阻挠,结为夫妻。陈绍常将儿子送给自己的墓地改建成学校,开始了新生活。
作为一部拍摄于年的电影,《哀乐中年》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先锋性,在今天看来依然是进步和前卫的。放在解放前,简直是有违伦理的大逆不道。
比如陈绍常的忘年恋,他的爱人是曾经朋友的女儿。这样的关系,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会面临着各种有色眼镜的打量。李安在《饮食男女》里纠结了半天,才让老朱最后借着酒精的作用袒露了心意,直接把归亚蕾演的梁伯母气晕过去。
这也有中国电影的一脉相承,中国人的家庭生活,来回总是绕不开几个主题,父权的瓦解,男女间的情愫,孩子们夺取家庭控制权的努力,以及牵扯着身后大的社会环境影响。
《哀乐中年》其实是没有“美食”的《饮食男女》,石挥饰演的陈绍常,与郎雄的父亲形象,是高度重合的。都是从父亲的角度看待衰老、变化、继承和新生。相比之下,李安会更温情,他在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之后,选择了和解;而时代并不会给桑弧和他的同志们以温和的空间,先锋者往往要破釜沉舟,子女们难免串联在一起,变成了保守的反对派,而改革者唯有切断与过往的联系,才能获得新生。
共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看似最古板最强势的“父亲”,主动成为了最拥抱变化和破除传统的角色,他们所展示出的超越时代的进步,对于任何还被所谓旧制所束缚的人而言,无疑都是极大的震撼。
但《哀乐中年》也没有把电影拍得苦大仇深,没有革命之火涤荡一切的声势。反而是用轻松、幽默、诙谐的语调,塑造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在凡人小事中讲道理,在台词中提炼人生的哲学。
“中国人太在乎死后的事,却太不在乎活着的人。”
“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却没有中年。中年其实是一个人最黄金的年龄。”
“活人总比死人重要。”
“体罚学生已经落后了。”
这些话,即便放到今日,也都是积极而有意义的。
电影除了观念先锋,在拍摄上也很讲究,香港电影评论家刘成汉评价《哀乐中年》,是一部“内容和技巧都接近完美的中国电影”。
特别是电影的镜头设计,对蒙太奇的巧妙运用,经常制造出让观众非常惊喜的戏剧感。通过建立严肃,又消解严肃的方法,制造生动的喜剧效果。这些方法,到现在也还是喜剧电影热衷使用的技巧。
电影在喜剧之外,总萦绕着一些忧愁。虽然一直说中年人是黄金的年纪,却又总有难以抒发的情绪和难以施展的抱负。作为导演的桑弧,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似乎预见和感受到了什么,功成名就是眼前事,但人生际遇的无常,在滚滚而来的大势面前,显得如此单薄。
一年后,中国人的都市生活从大银幕逐渐消失,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被更加宏大的语境所替代。再见中年人的忧愁,要等到几十年后的80年代。
所以《哀乐中年》最让我感慨的,并不是电影里惊世骇俗的忘年恋,也非电影的先锋意识,而是很久以前,那些中国人曾有过的生活,居然是跟我们是如此相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