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流产的危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婚姻市场中被挤压的那些人,都去哪了澎湃 [复制链接]

1#

年,我国结婚登记数据为.6万对,创下36年来的数据新低。长期以来,社会偏见中常将结婚率低的责任归结为女性眼光过高,“剩女”等标签也因此衍生。然而结婚率低的现象实由众多因素综合导致。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男性人口比女性多三千多万,失衡的人口比例造成部分男性或女性无法按照普遍的偏好择偶而出现“婚姻挤压”。

澎湃问吧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做客,从人口经济学与人口社会学角度思考婚姻挤压现象与当今时代婚姻的意义。

婚姻市场中被挤压的人,都去哪了

开头结尾:CoyoteWedding-MartinKlem

插曲:EveryReasonIKnow-BireliSnow

19:45婚姻挤压的多个维度:性别挤压、区域挤压、阶层挤压

25:40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为何女多男少

27:10韩国历史上的性别失调何以纠偏

35:40城市多剩女、农村多剩男,何解?

39:35两性认知脱节,成为阻碍婚育意愿的原因

46:10彩礼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57:00贝克尔《家庭论》:现代婚姻是市场行为吗?

57:56为何说被当作工具的婚姻,反而更稳定

60:00爱情与婚姻是两回事?怎样看待婚姻的经济性质

出生性别比,何以导致婚姻挤压

澎湃新闻:出生性别比如何计算?何为性别婚姻挤压?

万喆:出生性别比这个概念实际上反映社会中男性与女性的性别比例。所谓出生性别比高是指以女性为基数,也就是女性计为“1”的情况下男性比女性所得的数字。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很大,因此即使男性与女性的人口比例为一百零几与一百,当对应到两性人口时就发现,中国男性人口比女性多三千多万。

由于出生性别比,就间接导致适婚年龄的男女性中出现婚姻挤压现象。所谓性别婚姻挤压,较为一致的定义是:“在一夫一妻制前提下,婚姻市场中供需失衡,即某一性别人口与可以选择的异性人口比例失衡,导致了部分男性或者女性无法按照普遍的偏好择偶,出现成婚困难,这一现象即为婚姻挤压”。简单地说,有一部分人太多而找不着对象。当然,婚姻挤压也有阶层挤压、学历挤压、地域挤压。

澎湃新闻:世界哪些国家经历过性别失衡情况,何以导致,又如何纠偏?

万喆:根据历史发展来看,发达国家总体来说性别比相对比较平衡的,但是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性别比失衡相对严重一些。如果再仔细看,也会发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对性别比都有所影响。

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一度陷入女多男少状态。总体来说当时认为是二战后的一段时间,由于战争导致男女失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调整,渐渐恢复平衡,一直到目前为止都保持比较平衡的状态。

另外俄罗斯也有女多男少现象,一方面与二战、冷战、经济转型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社会文化有关系。一些调查表明,俄罗斯男性都比较酗酒,不少人因为酗酒寿命相比女性短得多。

另外还有一些男多女少的例子,在亚洲国家发生较多。韩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兼具中国和美国的特点。上世纪60、70年代,韩国的性别比并不偏高,甚至有些时候是偏低的,因此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婚龄女性比婚龄男性多,与美国等类似,这大概也是一种“战后现象”。

此后韩国出现了短暂的“婴儿潮”,即补偿性生育,导致人口迅猛增长。这段时间,韩国采取的是自由放任的生育管理。由于韩国本身有偏好男孩、重男轻女的文化,外加当时B超、人工流产等技术逐渐发展,不少父母对于婴儿进行性别干预,一胎的人工干预几率相对比较小,二胎三胎的时候就呈指数级上升,导致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男性婴儿人口增长。

年,韩国人口总和生育率达到5.9,韩国进入了近代化、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并行发展的阶段,其认为高速的人口增长已经严重阻碍韩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将控制人口数量纳入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年,韩国政府开始提倡计划生育,到上世纪80年代,又进一步倡导一孩化政策。经过这一阶段的调整,韩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快速下降,到80年代中期下降到更替水平,人口类型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所以可见,历史、社会、文化、政策因素对于性别比均有较大影响。韩国的战争、经济腾飞、计划生育、父权文化等,都给性别比的波动打下了烙印。

张翼:还有几个影响因素可以补充。第一个是宗教信仰跟婚姻制度密切相关,例如泰国结婚难主要是很多男性选择出家,导致大量适婚年龄段的女性挤压,男性根本不追求女性。所以我去非洲一些国家访问时,这些村落中信基督教的可能只娶一个老婆,信伊斯兰教的则会娶四个老婆。

另一方面也与人口迁移有关。例如在“五月花号”刚到美国的那一段时间,美国女性人口非常短缺。后来在移民过程当中,不少女性经过本地化过程,或与当地的土著结婚,导致人口比例逐渐走向均衡。

此外在中国的环境内也可以看出,人口迁移会放大婚姻挤压的问题。比如在中国现代城镇化过程之中,人力资本高的人优先迁移到城市,这些群体能力越强在大城市生活的能力也越强;而人力资本低的那些人口则会留在农村。但在婚恋市场之中,地域偏远、经济条件差、生活条件不理想地区的农村男性,难以找到对象、进入婚姻生活。这就导致了先行迁移对后行迁移造成的挤压。

既有剩男,何来剩女

澎湃新闻:我国既然男多女少,那么应该拥有市场“优势”地位的女性为何也会“剩下”成为一个现象级话题呢?

万喆:“剩男”和“剩女”更多是对社会现象的表述,因为目前处于社会变革非常快速的时期,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有极大的撞击。其实两种群体背后有非常不同的成因。

剩男大多是由于不平衡的人口性别比。在适婚年龄的男性比女性多三千多万的情况下,多出来的这一部分人,选择面就会比较窄。所以说剩男实际上是统计学概念上的“剩余”。

但对于“剩女”来说,实际上是另外一种现象。指现在有一些女性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一定要进入婚姻,或者现状没有达到可以步入婚姻的满意状态,因此就保持独身的现象。传统思潮中对女性的要求,还是以家庭为主的社会个体,但目前出现很多女性过了婚龄仍然单身,因此被叫做“剩女”,其成因、动机跟所谓的“剩男”并不一样。而这背后也反映着,过去很多支撑婚姻的理论或架构现在可能已经不复存在。农业社会中,如果没有结婚生育、家庭和家族不壮大,可能在生活甚至生存上都遇到困难。但到了工业社会以后,家庭和家族规模开始逐渐缩小。随着女性参与进工业化劳动之中,体力弱势不再重要,两性经济关系越发趋于平等,过去促进两性家庭组成的动因也开始有一些新的变化。

澎湃新闻:为何“农村多剩男,城市多剩女”?

张翼:后工业化阶段以后,我国出现大范围的乡村往城市的人口流动,女性在城市找工作的容易程度比男性好一些。根据统计数字,北京市内20岁到30岁之间的年轻女性比男性多将近万人。此外,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中,女大学生的数量也开始逐渐超过男大学生的数量。所以这一情况就导致城市里剩余的女性大多是学有所成、工作较好的精英女性。对于城市中的这部分女性来说,主要由于精英男性比较少而造成挤压。

而对于农村男性来说,主要则是由于女性人口短缺形成挤压,由于婚姻市场是个竞争的市场,家庭偏远、来自农村、有残疾或人力资本较低的男性被动剩下的现象就更为突出一些。因此可以说,人口流动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婚姻挤压的程度。这一点可能是当前中国在转型时期不得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