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好的医院应避免保障性住房陷入利益困境
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份权威报告中获悉,在中央预算安排的重大公共投资项目中,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8月底仅完成投资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10月29日新华社)“完成率为23.6%”,看起来够触目惊心、令人诧异的了,其实一点都不奇怪。要不是中央*府三令五申、声色俱厉地对保障性住房提出明确要求并进行督促和检查,相信这个数字会更加难看。就在几天前,南昌红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斌曝光了一份“楼盘成本清单”,内容显示,*府从土地出让中获取的土地费用,超过房价的1/3,再加上30多项各种税费,*府实际上是“房地产领域最大赢家”。另据报道,南京市去年“卖地”515公顷,“收入”137亿;今年出让土地370公顷,190亿就轻松收入囊中。与此同时,南京楼面价格今年较去年每平方米大涨2104元,幅度高达98.8%。现在,刚性住房需求几乎被逼出市场,楼市成为投资和投机的场所。中低收入人群要实现安居愿望,只有依赖*府兴建的保障性住房。这就存在一个悖论: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兴建,必然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此外,国外多个城市的经验反复证明,每当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增加5%,将迫使商品房售价降低3%—4%。而这,显然是地方*府所不愿看见的。一些地方*府的财*增量主要来源是“土地收入”,他们自然会视房地产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老百姓能不能买得起房,一直都不在*绩考核范围之内。保障性住房的兴建到现在都是软指标,还没有哪个市长因这方面“行动迟缓”而遭到问责。当地方*府为利益所困扰,而外界对其行为又缺乏刚性约束的时候,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缓慢”就是难以克服的“制度性缺陷”。说到底,保障性住房需要一只坚定的有形之手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