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流产的危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了促进生育率,当年的罗马尼亚派出了月 [复制链接]

1#

奥蒂莉亚是一名罗马尼亚共和国的女大学生,年的冬天,也就是苏联解体的前夕,雪正在融化,街头仍然嘈杂。

此时,她正在为舍友嘉碧塔准备行李,神色之间,显得有些匆忙。她的身影穿过简陋的宿舍楼和布加勒斯特这座老城肮脏的陋巷,她还向正在交往的男朋友借钱,然后购买一些走私的进口香烟、食品、香皂、预定饭店、联络医生、谨防被人发现……

这一系列手续繁琐、严谨,又带有一种隐秘的色彩,当然不是去度假,而是因为刚刚分手的嘉碧塔怀有身孕,需要在期末考试前堕胎。

这是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导演的电影《四月三周两天》的开场,放置于如今,堕胎的过程可能不会如此艰辛。恰好在那一段时间,那一片土地,才会有了这部电影中比较私人,又或多或少带着一部分人集体印记的体验。

以年为刻度线的话,在这之前,罗马尼亚政府或许并没有面临严峻的人口问题,-年之间,这里的流产也是完全合法的。但是在这之后,罗马尼亚政府即将遭遇人口零增长的困境,对于这个当时希望依靠充足劳动力以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而言,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于是,年,时任国家领导人齐奥塞斯库颁布了“法令”。

为了保证人口自然增长,齐奥塞斯库政府颁布的法令规定,除了以下情况之外,人工流产完全非法:

女性在45岁以上(在年降低到40岁,年重新升到45岁)。

女性已经生下了四个孩子(年提升到五个)。

女性患有生育则影响生命安全的疾病。

女性遭遇性暴力、近亲生育。

当这个政策实施后,生育率立马从年的1.43%暴涨到年的2.74%。

为了促进人口的增长,法令规定:除了禁止人工流产之外,采取一切避孕措施都成了违法的事情,生孩子自然就成为了女性的义务。

作为一种强行悬放在女性头顶上的一种“责任”,拥有生殖能力的女性,则受到了当局更为严格的监控,她医院做妇科检查,政府也会派出臭名昭著的“月经警察”到医院监督,发现避孕妇女和实施堕胎的医务人员就给送进监狱。

所以,在《四月三周两天》的影片中,医生也是通过秘密联络的方式给嘉碧塔进行堕胎手术,在当时,这种“非法堕胎”的现象,也是屡禁不止。

对此,很多意外怀孕的人,医院和法律,私自堕胎。条件好的人可以像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一样贿赂医生,条件不好的,只能够使用一些危险又容易害死人的偏方:比如用金属衣架伸入子宫内。这一时期,有约莫五十万名孕妇死于非法流产。

那么,如果你选择不婚不育呢?

罗马尼亚共和国政府在年出台了新的规定:所有“无子女人员”,无论性别、婚姻状况,必须要从每个月的工资中强行扣除一笔“社会抚养费”。另外,也会对生育超过法定数量的妇女进行公开的表彰,以此将生育诠释为爱国主义的象征。

除此之外,生育的孩子数量太多,自然会给家庭带来比较沉重的负担。齐奥塞斯库为了解决这些家庭的后顾之忧,承诺会对育儿中心、医疗渠道、孕妇工作待遇、怀孕告假等方面进行国家补助。

只不过,这些承诺从未兑现过。

齐奥塞斯库作为最高统治者,在法令颁布之后,心满意足地看到罗马尼亚国内迎来了一轮婴儿潮,人口出生率有效得到提高。可是,与之伴随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到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显著得到提高,多抚养几个孩子,对普通家庭而言,是难以承受的重担。

不仅仅如此,这个时期内出生的儿童,有很高概率的残疾、先天疾病和营养不良的问题,婴儿潮来临的同时,这一时期罗马尼亚的婴儿死亡率也创造了欧洲的记录。

一方面,罗马尼亚政府修建了上千座托儿所来容纳这些婴儿,可另一方面,被弃养的孩子,让孤儿院人满为患。并且,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带有侮辱性色彩的称呼:法令宝宝。而这些孩子,在齐奥塞斯库政府垮台后,变得无依无靠,不仅没有了政府的最低保障,而且在政治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面临着更加恶劣的生存环境。

《四月三周两天》的故事背景,正是此时此地,荒诞而惨淡的罗马尼亚共和国。在廉价小旅馆内,为了贿赂医生为嘉碧塔堕胎,除了要给予高额的金钱,还要满足医生的与奥莉蒂亚做爱的要求。影片当中关于这一段的叙述,更多集中在门外含泪而泣的嘉碧塔身上,以及遭受侵犯后,无声、用力清洗身体的奥莉蒂亚。

根据导演蒙吉的阐释,他认为这部电影是关乎友情、责任与爱的电影,而并非放置东欧语境下,稍稍有些千篇一律的意识形态。

“我试着拍摄一部关于人物和故事的电影,而不是关于那个时代,那不是影片的语境和主题。我试着尽可能地尊重并且还原事实,而不是聚焦在对共产主义末期的老一套和标志性上。那个时代在那里,在我的电影里,但是它们在镜头之后:公共汽车噼里啪啦的尾气排放声,形似熨斗般的罗马尼亚轿车,劣质的行李箱,盖满书页的墙,还有当时人们的一些习惯,比如Kent牌香烟可以代替货币在私下流通。没有这些背景,我们将无法理解这部电影。”

实际上,在这部影片中,其实我们能够看到,对于意识形态上的背景,已经做了足够的稀释,更多聚焦在主角奥莉蒂亚的身上。在她拿到死婴,想要去寻找一个垃圾桶丢弃时,天色已经暗淡下来,加之适才的一些突发事件,让她有些晕晕乎乎,怀抱死婴的身影在夜色之间茫然地穿梭。

在法令的阴影下,人们在满足性爱本能的同时,遭致了许许多多、并不曾预料的人性中的恶。

尽管背景在淡化,但是我们晓得,这依旧是基于某种公共制度禁忌之下,曲折产生的一种私人体验和情绪。就像李沧东在他的小说集《烧纸》扉页上写下的那句话:东亚的叙事,更像是一场盛大集体记忆。

是的,我们并不陌生。

有很多的悲剧,囿于某时某地某种并不“合理“的制度,终究会成为慢慢被时间吞噬掉的秘密。多年以后,当人们重新审视那段时期时,这些经历或许才会在人们的口中慢慢被提起,如同讲述一段他人的故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