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白癜风如何治疗立足本地实际
构建特色体制 渝水区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决策和全国民*系统社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议精神,渝水区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从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集中两年时间在全区范围内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前阶段试点工作的开展,初步建立了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管理、使用等工作体制机制,有效发挥了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社会职能。 高位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社会工作人才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当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亟需一批具有职业化背景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协助*委*府预防化解相关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渝水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全省具有一定的影响,社会事业及民生工程基础较好,被列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区委、区*府高度重视社工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成立了以区委领导为组长,组织、宣传、民*、人劳、财*、编办、工青妇等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形成工作合力。设立社会工作办公室,挂靠区民*局,协助全区社会工作的开展。制定出台了《渝水区委、区*府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公共岗位初步设置试行办法》等相关*策文件,积极探索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激励机制。开发社工岗位,在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制定岗位标准,保障薪酬待遇。 三级联动,构建特色体制 江西现有的社会工作开展,有万载模式,也有青云谱方法,渝水区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及社会工作新模式,以社会工作的行*层面、社会层面、职业层面为框架,构建了社会工作的特色体制——“专业机关抓管理,专业社团建组织,专业人员办实务”的科学体制,形成了三级联动新格局。 在行*层级上,渝水区成立了专业行*机关——社会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社会工作的管理,承担着全区社会工作总体发展规划、社会工作*策的宣传普及社会工作职业人才的登记注册及后续管理;发展壮大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义工的登记注册、管理、培训等诸多职责。 在专业社团层级上,渝水区成立了两个专业社团,即渝水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和义工联合会。其中,社会工作者协会为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团体,吸收从事社会工作的会员单位及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入会,并联络各会员单位和社工师、助理社工师共同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义工联合会则是志愿为社会提供义务服务的各界人士组成的公益性团体,吸收渝水区范围内存在的义工协会、义工分会、义工小组、专业义工入会,积极引导义工人员按各自的意愿和有关特长加入相应的义工小组参与义工活动。 在专业社工层级上,实行了专业社工人员通过实务来培训、培养非专业人员的人才队伍发展模式,以此带动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共同发展。 抓好试点,促进社工实务 针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现状,该区将工作机制定位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壮大和培训上,推行了“1+1+2”的“实务带培训”模式,即在目前的实务操作过程中,由1个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社工师、助理社工师、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全面总体负责,1个社工助理(我区现有的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社会工作理论较强的人员)担当主要助手, 2名专业义工跟从学习协助。通过“1+1+2”方式,让专业社工在实务中对参与协助的社工助理、义工进行直接的培训,促使他们对社会工作有直观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向专业化、职业化迈进。 渝水区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上接1版)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主题,帮助广大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渝水区选定社会福利院、电工厂社区、瑞晶太阳能公司、渝水一中、欧里昌坊村委、欧里镇敬老院等6个单位进行实践试点。与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社会系建立合作关系,将六个点列为该院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由该院社会学系的师生到现场进行专业的社会工作实践与指导。每个点选派了一名或数名从事本职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社工助理,协助师生开展实务工作。同时,选派了10余名专业义工,分派到六个点上。 8月份以来,各社会工作小组入驻试点单位,在倡导乡村环境保护、加强智障儿童与外界的沟能联系、活跃老年人文化生活、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推动企业文化发展、预防学生心理危机、解决就业矛盾等社会问题上起到了积极作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逐步成为渝水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社工团队进驻欧里镇昌坊村后,坚持“人与环境和谐”的理念,开展了“绿色家园,人文昌坊”活动,帮助村里成立了环保志愿服务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及环保实践,教导村民学习文明礼仪知识。该项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当地村民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保护意识提升了,村内更加整洁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