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流产的危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至繁至简,中式菜刀的哲学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科哪里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

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影片《饮食男女》剧照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斫鲙画像砖”□本报记者李雪萌核心阅读
  身为一把中国厨房里的刀却拍不过蒜,的确让人有点不能忍。但在科技日益细分化的今天,有的刀真不能拍蒜,也不能拍黄瓜和茄子。
  中式厨刀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一方面分门别类、琳琅满目;另一方面又大巧若拙、万法归一,一把方片刀横行天下。
  普通中餐确实不太重器,因为我们通常更重技与艺。“我不行,但我兄弟行”
  菜板之上刀蒜对阵,蒜还在,刀断了,这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有点匪夷所思。网友们争相吐槽说“这刀有点‘装蒜’”“不能拍蒜的菜刀等于自绝于中餐市场”“这菜刀怕是没灵魂”,甚至有人上升到“断的是刀吗,是民族脊梁骨!”
  加上其董事长又说过“你学了几十年的切菜是错的”“米其林厨师都不这么切”,还说自家刀的设计是“消费者教育”。这就更炸了锅:凭什么外国厨子就是对的,再说我就切个菜还要受你的教育?
  当然还有凑热闹的,比如王麻子就在直播间拍了21个小时的蒜,虽然刀卖出去不到一千把,但这波流量赚得足足的。还有其他刀具品牌直播砍轮胎、砍树干、砍钢筋,刀具市场空前热烈,评论区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肇事刀”董事长弱弱地作了辩解,称视频是很久以前的,并非全部,也并未根据当时的情境和语境进行描述;但还是知趣地“为自身的不当言论对消费者理解造成的错误引导,表示诚挚的歉意”。
  遇到一头不服输的蒜,一把菜刀应该怎么做?
  硬刚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你等着,我去叫兄弟来!
  一般人看来,一把菜刀、特别是价格三位数以上的,应该是厨房里的“通才”,切削砍剁、身兼多职。但专家解释:不同用途的刀具,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对硬度、韧性等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另外一把刀的性能也与其长短厚薄等结构有关,切菜刀比较薄,在较大横向外力作用下容易断裂。
  不只刀具,在所有制造业领域,用途决定用材、工艺是一种基本规律。几万元的豪华轿车轮胎,在平整的马路上有非常好的舒适感,但装在拖拉机上走坑坑洼洼的路面,还不如几百元的轮胎好用。
  科技细分化的今天,菜刀也早已术业有专攻,不同的刀有不同的用途。并非越贵的功能就越全,有时候反倒是便宜的比较粗拉笨重、没那么娇贵。陶瓷刀、大马士革刀、本烧刀等等,都不能与蒜头正面刚。
  实际上不少刀具的说明书上都有“专刀专用”“请勿进行拍、撬、敲”等的提示。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为什么中餐做菜只用一把刀,而西餐的刀具有好多?”这个问题本身遭到不少批评:谁告诉你中餐只用一把刀?
  想想也是,吃个螃蟹都要有八件专门的工具,厨房里怎么可能只用到一种刀?其实中国菜刀有桑刀、砍刀、拍皮刀、文武刀、片皮刀、斩骨刀、剔骨刀、猪肉刀、烧腊刀等,数都数不过来。
  所以该用什么刀时用什么刀,不要妄图以一把刀应万变。至于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坚持“一把刀走天下”,某网友给出了一个答案:
  我做饭光菜板都分三个,你居然问为什么只用一把刀,可能是因为穷吧!中国菜刀四千年,至繁至简
  网友对张小泉董事长言辞的不满,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以米其林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人的切菜方法,毕竟米其林才多少年,而中国的菜刀已经在餐桌上工作了好几千年。
  如果说旧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菜刀——比如说它在切菜的同时,还很有可能被用来砍个树枝——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真正的菜刀,虽然也还是石制的。
  山西陶寺遗址曾出土形状、功能比较固定的石制菜刀,整整齐齐四把一套,伴在砧板旁边,砧板上还残留有猪骨和肉块的痕迹。其刀头呈“V”字形,像是今天的回旋镖。
  秦汉时期,出现了青铜材质的菜刀。形制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改变,形状更加尖细、更像是如今所用的水果刀。许多汉画像石上都绘有“庖厨图”,在案板旁边忙碌、切割食物的人,所用都是这种又尖又细的刀。
  这种尖头长刀在中国的厨房中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宋代的墓葬壁画中,依然可以看到这种菜刀的身影,只是刀身不再这么尖细,头部也隐隐变成了方形。
  由于厨刀功能的逐步分解,到了唐代,已经出现了脍刀(切肉)和菜刀(切菜)的明确区别。而且作为厨刀,已经彻底从其他刀具中分离出来。
  宋代是菜刀演变的重要时期,一是因为这一时期食材加工精细程度迅速提高,要求食物切割方式作出改变,原先只能切肉块的尖头刀不再适应需要。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宋代冶炼技术的发展,铁匠们终于能为厨师造出看起来威风凛凛、用起来功能丰富的方头菜刀。
  宋代还有了专业的厨娘,笔记小说《鹤林玉露》里面就提到过,北宋末年权臣蔡京家里就有专门负责切葱的厨娘。
  洛阳偃师宋墓出土的砖刻上,有厨娘在厨房几案上准备切割加工鱼类的形象,几案上清楚地刻着一把处理鱼肉的尖头厨刀。而郑州下庄河宋墓中出土的壁画中,则有厨娘手持一把长条形状的厨刀在切割肉类的图案,这种长方形的平头厨刀有点类似于现代的西瓜刀,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菜刀的形制。
  在元代,在厨刀这个称呼之外,“菜刀”之名开始在民间戏曲、评话中出现,并统领了切菜、切肉两大功用,“脍刀”的称呼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黄梅戏和庐剧中均有《菜刀记》的剧目。
  等到了明清,现代菜刀的样式已经在民间普及开来。眼下正处于风暴中心的张小泉,号称近年历史,那正是成立于明崇祯年间;王麻子则自称创始于清顺治八年。
  中式菜刀的种类琳琅满目,李安的《饮食男女》中,朱爸爸家的墙上挂着二三十把各种刀;徐克的《满汉全席》里,廖师傅的刀具箱一展开,几十把大小不一的刀具也是瞬间帅爆。
  论复杂程度,中式菜刀不说碾压、至少并不亚于西餐或者日式料理的刀具。但是为什么长期以来,大部分做中餐的人——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又确实只用一把刀做菜?
  有人作出了分析:一是因为方片刀切蔬菜更容易。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国家,古人不太吃肉,长方形的菜刀在处理各式蔬菜和豆制品时更为方便。二是铁在古代是一个相对宝贵的资源,切菜的需求必然小于种地的需求,与其用它来研发菜刀,不如用来做农具。
  久而久之,方方正正的中式菜刀,就成了中餐中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神器,蕴含了万法归一的东方智慧,堪称中国厨房中的“ACE”。刀不重要,用刀的人重要《饮食男女》开头那令人津津乐道的四分钟里,墙上备着数十把刀的老朱,其实用到的主要也就是一把方片刀。
  中餐为什么给人留下“一把刀”的印象?因为中餐的厨师围绕着这一把刀衍生了各种刀工技巧,大厨们嫌麻烦懒得换刀,毕竟他们一把刀就可以应对各种复杂场面。
  正如看山的三境界,最初看山是山,最后看山还是山:开头一把刀足矣,因为以其烹饪食材的复杂程度,完全不需要配备多种刀具器材;最后一把刀足矣,约等于独孤求败,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由繁入简已经登峰造极。
  西方厨师重器,中国厨师重技。在西方,即使是做菜小白,厨房里那也是应有尽有,像化学实验室一样,各种器具森然而立;而中国大师早已与技巧化为一体,一刀一灶也能做出人间美味。
  人刀合一的最早传奇,必然是庖丁。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厨师,就已经做到了举刀解牛游刃有余,十九年里杀了上千头牛,但刀刃仍跟新的一样。
  唐代《酉阳杂俎》曾记载一段操刀神技,说:进士段硕尝识南孝廉者,善斫鲙。縠薄丝缕,轻可吹起,操刀响捷,若和节奏。因会客衒技,先起鱼架之,忽暴风雨,雷震一声,鲙悉化为蝴蝶飞去。
  电影《刀见笑》里,大师展示了一道顶尖的菜品“八仙过海”:于转瞬之间,用极快的刀,将活鱼去鳞剖开投入沸水,上桌之后鱼不知自己已死,依然在汤水中游弋……当然这道菜的成功离不开一把玄铁菜刀的加持,但这种“刀法快到超过对手意识”的传说却一直有着不同版本。
  传说自然免不了都有些夸张,但现实中不少中式大厨的确有着神一般的刀法。淮扬菜中著名的“文思豆腐”,厨师要将豆腐切得像纸张一样薄,“横切88刀、竖切刀”,切出来的豆腐丝不碎不断,在水中能保持根根清晰。
  厨师高超刀工在我国历来有传统,唐诗中即有“脍飞金盘白雪高”“无声细下飞碎雪”的描绘,快刀切鱼,薄如蝉翼的鱼片如同雪花一般飘落在盘中,此情此景,令人神往。
  所谓“差生文具多”,真正的大师,花样繁多的刀具都是身外之物,刀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刀的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